有評論家說,中國山水畫史上的筆法,在不斷變化中有兩次重要突破。首次變化,為南宋李唐所創(chuàng)造的“臥筆側(cè)鋒”;第二次,是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獨創(chuàng)的“散鋒筆法”為轉(zhuǎn)折點,即著名的“抱石皴”。
傅抱石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山水畫,其中又以風(fēng)雨圖尤佳,素有“一半山川帶雨痕”的美稱。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傅抱石的兒子傅二石所寫的,一篇關(guān)于父親畫雨的文章,帶我們一起走進傅抱石筆下的風(fēng)雨世界。
傅抱石《山雨忽來》
一半山川帶雨痕:談父親傅抱石畫雨
文/傅二石
翻開父親的畫冊,可以看見一系列雨景作品——《萬竿煙雨》《瀟瀟暮雨》《山雨欲來》《風(fēng)雨歸舟》《巴山夜雨》《嘉陵煙雨》《千峰送雨》《江南春雨》《不辨泉聲抑雨聲》……
這種對畫雨的偏愛從何而來,我未曾聽父親談起過其中的原因。只知道雨的主題,最早出現(xiàn)在 20 世紀 40 年代,父親在四川的創(chuàng)作中。
傅抱石《煙雨迷蒙圖冊頁》
那時,我們家住在重慶西郊,歌樂山再往西的崇山峻嶺中,一個叫金剛坡的山村里。川西山區(qū)多雨,每到夏季,狂暴的山雨襲來,四周頓時混沌一片。
當時,父親任教的中央大學(xué)在沙坪壩,距金剛坡有數(shù)十里之遠。他往往在途中遇此景象。當然,更多的還是在金剛坡下,那間借居的“山齋”里,聆聽山雨的呼嘯。
傅抱石《巴山夜雨》
父親在 1942 年作的《巴山夜雨》一畫的題記中寫道:“予旅蜀將五載,寄居西郊金剛坡下,爾來兼旬淋雨,矮屋淅瀝,益增旅人之感!边@幅畫突出了夜和雨,以極其真實的感受,畫出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意境。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我們離開了四川到江南定居,雨在父親的畫中仍然不時出現(xiàn)。只不過,《巴山夜雨》變成了《江南春雨》,“夜雨連云黑”的蜀中氣象,變成了“柳絲長、春雨細”的江南景色而已。
傅抱石《江南春雨》
從傳統(tǒng)中國畫的角度來看,父親畫雨時所用的方法,是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強調(diào)畫面的氣氛。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有強烈感染力的氣氛,他敢于使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方法,這就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技法。
我曾問過父親對歷代畫家畫雨的看法,他說:“古代有很多個畫家畫過雨,如米元章、高房山等人,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們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chǎn)生下雨的感覺。這是因為他們研究了畫雨景的規(guī)律,如所謂‘煙中每有舞根樹,雨外尤多沒骨山’————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畫的表現(xiàn)方法。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這個老師教給我的,比古人和洋人都要多。
傅抱石《江南春雨》局部
雨是不好畫的,因為雨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明顯的色彩。因而不僅中國畫,就是西洋畫畫雨時,在技術(shù)上也有很多難處。
我父親畫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我曾仔細觀察過他畫雨的過程。他先把紙釘在墻上,再拿蘸了礬水的筆或刷子,對著紙猛烈地揮灑。那動作似乎和作畫這種“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稱。
然而等到畫完之后,那張的確受過“暴雨襲擊”的紙上,出現(xiàn)了逼真的雨景時,又使人感到有“川上風(fēng)雨來,須臾滿城闕”的魔術(shù)般的效果。
傅抱石《煙雨嘉陵江》
有時他畫雨不用礬,只用毛筆或排筆蘸色或墨在畫面上刷。他很注意下筆的方向和速度。
畫傾盆大雨時,用大筆猛刷,使人強烈地感到雨點的速度和力量;畫蒙蒙細雨時,筆輕輕地在紙上飄忽,留下若有若無的痕跡,畫上的景物若隱若現(xiàn),迷迷茫茫,恰好表現(xiàn)出南方多雨季節(jié)霧蒙蒙的氣氛。
傅抱石《萬竿煙雨》
我曾以為畫雨必須一次完成,但看到父親畫雨,卻發(fā)現(xiàn)他要畫好多次。例如《萬竿煙雨》這幅畫,就并不是畫好景物再畫雨,雨是伴隨著畫上的景物一起出現(xiàn)的。每畫一個局部,甚至每下一筆,都十分仔細地考慮到雨天的特征。
隨著畫面的完成,雨天的氣氛逐漸強烈起來,終于達到了使人身臨其境的地步。久看這幅畫,能使人感到空氣的潮濕和雨天的陰冷。
傅抱石《聽雨圖》
父親一生中究竟畫過多少雨景作品已無法統(tǒng)計。他逝世后恰好葬在南京雨花臺。我還清楚地記得,下葬的那天正是“風(fēng)微煙淡雨蕭然”。長長的一隊哀悼者捧著骨灰盒和花圈,在凄凄秋雨中緩步走向墓地。
當時我想,也許,這景象就是父親最后的一幅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