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杭州的碎石路人車混行,交通事故頻出,當年的公交人奇思妙想
7路車曾試裝過一個神奇的安全器
真的派上用場救過一個行人
本報記者 王麗 本報通訊員 丁連 許潔
公交安全器
龐培華/繪
杭州閘弄口街道紅梅社區(qū)的龐培華63歲了,他退休前是杭州公交公司的技師,做得一手好木工活。最近翻看老照片,龐師傅看到了一張?zhí)貏e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輛編號420的7路公交車。
作為1922年杭州開通的第一條公交線路K7路,這輛公交車是很特別。不過勾起龐師傅感慨的是另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秘密,“你注意看看這輛車車頭底部,是不是多了一個長長的裝置?你知道么,這可是當年咱們公交保修廠里的師傅自主研發(fā)的一個公交安全器。當時在公交界轟動一時啊。”龐師傅說,這個安全器是專門為了防止公交撞人事故而研發(fā)的。效果可是經(jīng)過實際驗證的哦!
老底子杭州都是碎石路
人車混行, 交通事故頻出
龐師傅不僅僅曾是杭州公交一公司的技師,他們一家三代都是公交人。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杭州城區(qū)的道路多數(shù)還停留在原始的馬車時代,不像現(xiàn)在道路有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當時是行人、車輛都在一條路上走,人車混雜導致事故頻發(fā)。
“那會兒公司里大家都頭疼,想著怎么才能減低事故發(fā)生頻率。于是動員公司里所有人集思廣益。”龐師傅說,當時公交車保修廠有位老師傅叫徐金水,特別聰明又肯鉆研,當時他就提了意見,能不能在車上加裝一個安全裝置,在發(fā)生車禍時減少傷亡?“
徐師傅是說干就干的人,沒日沒夜在廠里待著,還真搗鼓出來了!一個神器!
車載安全器像張開的嘴巴
將路上障礙收入網(wǎng)中,免遭碾壓
這個安全器究竟怎么個安全法?龐師傅指著照片,同時拿筆給記者劃了示意圖。
原來,這個安全器是安裝在車頭底部、前輪前方的一個長方形裝置,就像一張軟性的鋼絲網(wǎng),與車頭一樣寬,長度大約70厘米。而在車頭還連著一個觸碰式的感應(yīng)裝置。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如果突遇障礙,比如車頭撞上行人,車頭的感應(yīng)裝置就會被觸發(fā),車頭底部安全器就像張開嘴巴一樣將障礙收入鋼絲網(wǎng)中,這樣行人就會免遭碾壓。
龐師傅說,當年徐師傅還特地拿動物做過實驗。提示試車員啟動車輛,撞擊被控制了的動物,結(jié)果試驗按預(yù)想的那樣,安全器及時開啟,動物安然無恙,“當時全場圍觀的人那個激動!”
安全器算是出爐了,作為試點,公交公司把它裝在了當時的7路車上,沒想到還真派上用場了。龐師傅說,當時這輛編號為402的7路車途經(jīng)中山中路官巷口時,突然遇到一位竄入路中的行人,緊要關(guān)頭安全器生效了,如同張網(wǎng)捕魚一樣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遇險者。“當時司機連忙下車查看,沒想到這位路人驚恐地從車下鉆出來起身就跑,怎么叫也叫不住。在場市民看了一片驚呼,就如同看好萊塢史泰龍動作大片一樣。”龐培華說,徐金水師傅也因而成名,“當時在業(yè)內(nèi)還是很轟動的”。
不過,安全器在7路車上試用了1年多后,并未推廣,個中原因龐師傅也不清楚。“不過這個安全器可能不適應(yīng)現(xiàn)在的情況,因為當時公交車車速慢,最快也就40碼。要是車速快的話可能人都被撞飛了,安全器就派不上用場了。”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