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個寒假假期,朋友圈都在花式“曬娃”。寒假剛開始朋友圈都是曬孩子成績、名次的,還有曬孩子三好學生文明學生的稱號的…這一波剛剛結(jié)束,出去旅游的又開始曬了,有曬美國西海岸自駕的、有曬北海道看雪的、有曬夏威夷散步的……眼見著要開學了,又有人開始曬娃在培訓班刻苦學習了。
“看著別人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就覺得自己渣:沒能給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覺得孩子渣:怎么樣樣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在朋友圈記錄和分享著自己的生活,但當分享變成了有著炫耀意味的“曬”的時候,則會引來反感。
“甜”到“酸” 都是因為“別人家的娃”
如果非要給朋友圈曬娃做個分類的話,孩子上學前和上學后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上學前,家長曬的比較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一幅畫、一句話透露出的都是家長的喜悅和感動,圍觀的也都真心點贊,哪怕是一個眼神也能瞬間萌化一群看客。這時候的朋友圈充滿了祥和的氛圍。
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學,再曬娃,就復雜多了。
春節(jié)前,杜先生在朋友圈里隨手拍了幾張兒子閱讀的照片,沒想到,其中一張照片中正好拍到了孩子床頭墻上貼著的幾張獎狀,結(jié)果,“好友”列表中的家長們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評論區(qū)里到處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牛娃”“一墻的獎狀”等字眼。
可能就是這種“不經(jīng)意間”間流露出來的信息最具有殺傷力,評論區(qū)“甜”中泛起了“酸”。
都說“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最大的“敵人”,但其實,這個敵人首先傷害的是家長。
“我已經(jīng)有好幾次沖動想關(guān)閉自己的朋友圈了。”家長任敏說。
任敏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兒子,兒子本來就是慢熱型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適應期有些漫長。
好幾次,學校老師把任敏找到學校,把班上其他同學的作業(yè)與任敏的兒子一起擺出來,讓任敏看到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我也著急,但我知道兒子的特點,他挺努力的,每次作業(yè)都很認真,有不少次作業(yè)不合格是他因為橡皮用力過猛,把紙擦破了。再加上他是個求知欲很強的孩子,我相信他能學好,可能就是慢一點兒。”任敏說。
但最近,任敏有些不淡定了。
任敏兩個好友的孩子跟自己兒子年齡相仿,也都上小學一年級。一個曬兒子彈琴過6級的視頻,另一個就曬出女兒在新加坡舞蹈比賽拿獎的場景;一個曬出女兒發(fā)著燒還在床上讀埃隆·馬斯克的傳記,另一個就曬出兒子剛解出的奧數(shù)題……
都說孩子的成長要靜等花開,“但是這些‘曬娃’的仿佛就在告訴你:身邊的每一朵花都已經(jīng)盛開了,唯獨你那朵還沒有開。”任敏說。
家長還能淡定嗎?
家長到底該不該在朋友圈曬娃?
關(guān)于這個話題,有的家長覺得純粹是記錄孩子成長,有的家長看到別人頻繁曬娃則會覺得反感。
專家說,有的家長把孩子取得的進步、獲得的成功(比如考試成績好)看作自己的成功,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或者退步了,家長就認為自己失敗了。這表現(xiàn)出了家長的不成熟、不自信與不自知。
家長要擺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認識到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慢慢分離的過程。“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也有自己完整的一生,也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
當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后,不僅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觀地看待孩子,不會過度“關(guān)注”孩子、過分地“曬娃”,也不會因為別人孩子的優(yōu)秀而“慌了手腳”,把自己的孩子看得“啥也不是”。
你反感朋友圈曬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