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保險行業(yè)之后,我了解到了許多行業(yè)外人士所了解不到的內(nèi)容。同時也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對保險有困惑、誤解、質(zhì)疑和偏見(一如以前的我)。
當然也能看到很多朋友對商業(yè)保險已經(jīng)有了較為強烈的購買意識,想著去買一份保險來加強自身的保障。但是買什么,哪里買,怎么買,買的到底是什么……卻稀里糊涂。
也許大家看過了很多有關保險的文章,也自認為學到了很多保險知識。但是站在我的角度來講,零碎的、或許會帶有偏見性的信息,導致我們可能并沒有真正理解保險。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我會總結一些我認為大家可能不懂但需要懂、或者有朋友問到的問題,并嘗試用通俗的語言,作出解答。
本文所說的保險,特指商業(yè)保險。社保也是保險,但是不以盈利為目的。
保險是騙人的嗎?
我的理解:保險不騙人,騙人的是一部分賣保險的人,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保險條款的人。
保險和證券、銀行,并列金融三駕馬車。
保險的本質(zhì),是轉(zhuǎn)嫁風險的工具。
目的就是為了在風險來臨的時候,可以通過保險減少我們的損失。但是,為什么保險的風評這么差?說到底,是因為,它沒有達到我們理想的轉(zhuǎn)嫁風險的目的。
那么問題在誰?在保險嗎?不,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人。
我們先來看保險最基本的要素:
保險人(即保險公司)、
投保人(買保險的人)、
被保險人(保險保的人)、
保險標的(保險保障對象)、
可保風險(保險標的的損失),
其中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一般要求有親屬間的利益關系,或者相同。
但投保人/被保險人一般搞不清楚保險標的和可保風險這兩個要素,導致風險發(fā)生的時候,無法得到理賠,所以產(chǎn)生了“保險是騙人的”這樣的錯誤認知。
之所以搞不清楚,是因為缺乏應有的基本知識。這幾項要素都寫在保險條款里,但是因為有些保險條款設計較為復雜,內(nèi)容又很多,所以大家可能不愿意看,也看不太懂。
但不能因為它設計復雜,就說它是騙人的。保險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就是說,寫在合同里的東西,保險公司不能賴賬。
實際上,因為在保險條款的制定方面,保險公司擁有主動權,為了平衡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關系,在理賠階段,法律一般更偏向于被保險人。
并且,《保險法》也在很多方面,對保險人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約束。
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通常有第三方存在,這里,我把保險代理人也歸類為第三方。
傳統(tǒng)的保險代理人,屬于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他們向被保險人推銷所屬公司的保險產(chǎn)品。在推銷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對保險產(chǎn)品功能的夸大、不實的描述,導致被保險人沒能準確理解保險產(chǎn)品的基本要素。
這類第三方,代表的是保險公司的利益。在中國的三線以下城市,目前仍廣泛活躍(一二線城市,已經(jīng)被其他第三方深入滲透,比如網(wǎng)絡,以及第三方保險中介公司)。
既然保險是一種產(chǎn)品,那么它就具有產(chǎn)品屬性。比如我們會考慮性價比——相應的價格提供的責任是否劃算?
我們可以把買保險,看成買電腦——不同的價格,對應不同的配置。但也正如我們不太可能去了解市面上所有的電腦一樣,投保人沒有機會去了解所有的保險產(chǎn)品。
信息的不對稱,也導致了被保險人不可能選到最具性價比的產(chǎn)品(但,性價比絕不是選擇一款產(chǎn)品的唯一考量因素)。
但買保險和買電腦還不同。
對于電腦來說,品牌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品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而保險,如果也只認品牌,通常來說,會買到不那么理想的產(chǎn)品(不同公司的具有類似保障的產(chǎn)品,還是很有可比性的)。
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保險產(chǎn)品,只有相對好的產(chǎn)品。更沒有永遠好的產(chǎn)品,只有當下相對更好的產(chǎn)品。
買保險,遠比買電腦復雜。是個人都能買電腦,但并不是是個人都能買保險。
保險是雙方互相選擇的過程。因此專業(yè)人士的介入服務,很重要。
保險并不是騙人的。被騙,只能說明沒有了解到位。
所以不要再怪保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