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課程不僅排得滿,內容也與大眾認知的鋼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采訪發(fā)現(xiàn),現(xiàn)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愿優(yōu)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這樣的“攀比型”興趣培養(yǎng),亟待回歸理性。
所謂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興趣的課外培訓,一切應該以興趣為基礎。如果興趣班脫離了興趣這一出發(fā)點,興趣培養(yǎng)也就變了味。
興趣班有了“鄙視鏈”,源于家長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滿了攀比,現(xiàn)實生活中圍繞職業(yè)、收入、生活條件等也產生了各種“鄙視鏈”。但與這些“鄙視鏈”相比,興趣班“鄙視鏈”顯然是最為荒誕的——興趣班的主體應該是兒童,而不是家長,興趣班“鄙視鏈”卻是家長反客為主,這悖逆了興趣班的本義。
興趣班本不該有“鄙視鏈”,興趣班一旦有了“鄙視鏈”,就會毀了興趣。興趣某種程度上取是天賦的,一個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家長需要做的是,遵從他的興趣,通過興趣班的指引,使他在某個方面自由地成長。
如果以世俗意義上的標準來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什么貴報什么,什么與眾不同報什么,非但不能發(fā)展孩子的興趣,反而會壓制他的成長。這也正是兩百多年前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所批判的: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家長擁有這樣的心態(tài),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天才的。
每一種興趣都是平等的,沒有三六九等之分。一些財務狀況良好的家庭當然可以選擇花費高昂的興趣班,但要想達到最好的培養(yǎng)效果,最終要看它到底適不適合自家的孩子。所謂“適合”,既要看這是否真的對應孩子興趣,也要看孩子是否有能力習得這門技藝。脫離了這兩個標準,“發(fā)展興趣”就無從談起。
置身于興趣班“鄙視鏈”中的家長,很多并不明白教育的真意。“人往高處走”成了成年人的普遍生存法則,但在兒童教育上,更需要的卻可能是靜水流深的定力。每個家長都要明白,在興趣上,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也是沒法比較的,發(fā)展孩子的興趣是為了他能更好地成長,而不是拿來相互攀比。
8月29日起,北京中小學校各年級分批、錯峰開學。圖為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二中初一、高一等年級學生正式開學。富田 攝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也是孩子的天花板。某種程度上,興趣班就是父母眼界、能力的試金石。一些家長迷信興趣是靠錢堆出來的,“貴的就是好的”,這本質上是一種眼界短淺的土豪心理,與興趣沒有絲毫關系。反而,盲目報班還會耽誤孩子的真興趣,得不償失。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質,是減輕興趣班“鄙視鏈”現(xiàn)象的良方。這需要家長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多些對教育規(guī)律的尊重。更要明白:發(fā)展興趣應該是快樂輕松的,而不是一種負擔——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