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zhì)上,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后掙大錢才快樂。”
01
教育已遠離了其自身的功能
這個話題與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有極大的關系。學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現(xiàn)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里,根本沒有培養(yǎng)人的問題,沒有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fā)展做準備的問題。
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相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么興趣?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diào)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zhì)上,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后掙大錢才快樂。為什么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系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02
教育要喚醒孩子內(nèi)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系統(tǒng)體制下的壓力,而不是內(nèi)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么?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yè),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lián)系起來,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F(xiàn)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這種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nèi)在發(fā)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于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fā)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當我們培養(yǎng)的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
錢偉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什么?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這說明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和事業(yè)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要我看來,就是要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追求,沒有內(nèi)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是極其有害的。不能不說,一些高中生離校時采取的極端發(fā)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學習,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xiàn)。
03
減負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yè)負擔這個說法。我認為,應該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zhì)、結構和狀態(tài)。什么叫性質(zhì)?從被動到主動學習,F(xiàn)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么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結構,就是學習內(nèi)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
狀態(tài),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zhì)、結構和狀態(tài),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diào)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同時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04
中國學生缺失三種“素質(zhì)”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
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zhì),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zhì);獨立性,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zhì)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
我曾經(jīng)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一個人就不會有大智慧。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yè)的高度。
05
擇校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說到底,擇校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所謂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還是集中財力辦了一批重點學校。這個問題一開始并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時候,資源不均衡問題就十分突出了。2006年,《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均衡發(fā)展,把均衡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政策。
解決這個問題,一要抓資源配置增量均衡;二要通過標準化學校建設,解決學校之間存量差距過大的問題;三要通過促進優(yōu)秀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解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恐怕是我們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難點。
我認為,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帶來的擇校應該解決。但由于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不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遷徙和長期流動等因素帶來的擇校問題會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對擇校要持歷史、客觀的理性態(tài)度。當資源配置相對均衡,校長和教師順暢流動,這一切形成制度化,還存在擇校問題,怎么辦?這時學額的分配要有公平的辦法,要有民主的監(jiān)管機制。比如電腦搖號就是個好辦法。
06
并不反對基于內(nèi)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fā)點。比如奧賽,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fā)點就有一些功利,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系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并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所以我主張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幾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系,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吁,高等學校自主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后,才能引領家長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zhì)而參加自己內(nèi)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07
沒有效率的學習,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差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于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還應該進一步提高。
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yǎng)菜單,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于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
“勤奮”是一個好品質(zhì),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勤奮會帶來好的效果,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個人越勤奮,其惡果會越嚴重。沒有效率的勤奮只能扼殺孩子的發(fā)展。
本文來源:騰訊文化
作者張志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