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濟世良藥,卻是一片阿司匹林,雖解不了生活的毒,但能化生活的苦!所謂“靜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
倚蘭橈,望水遠、天遠、人遠。至如今,始惜月滿、花滿、酒滿。
在“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的假期,于金華下轄的縣(市)區(qū)中,選中了浦江縣。
春天去浦江,賞了烏漿村“滿目金黃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的油菜花;
到了新光村拍了靈巖古莊園--一座被稱為“江南喬家大院”的始建于1738年,一個充滿浙商三百年傳奇經(jīng)歷和故事的江南大院;
最后還登了特別適合寫生攝影的馬良故里登高村。
這次則是童塢古村,“下灣畫家寫生基地”和上河古村落。
篇幅所限,本文重點記述上河村。
明清上河中國詩歌學院院長謝冕先生曾說:“浦江是一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充滿大愛的地方。”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上河村,位于浦江縣大畈鄉(xiāng)黃唐演山下、壺源江畔,距縣城約20公里,是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浙江省衛(wèi)生先進村、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美麗鄉(xiāng)村AAA示范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榮獲聯(lián)合國“地球衛(wèi)士獎”,入選浙江省第十批“生態(tài)文明教育基地”;她是以詩歌為主題特質(zhì)的小鎮(zhèn),文化的獨特性明顯,通過與優(yōu)質(zhì)山水資源融合,是中國首個詩人小鎮(zhèn)。
壺源江邊,古韻悠揚,黃堂古道,詩意逍遙。“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詩人小鎮(zhèn)明清上河
村莊背倚青山,面朝壺源江,白墻黛瓦,古色古香。一個具有六百余年歷史的鄉(xiāng)村,一片擁有秀麗風光的地方,一處詩意流淌的人間仙境,自古就有“小杭州”之美譽。
壺源江順著山的走勢在村前拐了一個大彎,恰似“杭州灣”;村口廣安橋跨江而立,宛若“南星橋”;村中辟有一口大塘,柳樹成蔭,錦鯉暢游,景致堪與“西子湖”媲美;山演源建有一座廟宇,環(huán)境清幽,香火不絕,形同“
靈隱寺”;村西北之金山儼如“
北高峰”。
古譜記載有“嬉杭州不如嬉上河”之說。足可見上河之秀美?芍^“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山水大畈
上河村是歷史和現(xiàn)代融合、山水和詩意交匯的一個村落。游覽上河村,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觀賞上河村歷史遺留下來的“三寶”--距今500多年的古銀杏樹,始建于明朝的省級文保單位廣安橋,縱深126米的七進大方伯。
在村口,我們見到的第一寶就是“古銀杏樹”,因其生長特點猶如兩棵樹緊密依偎在一起,當?shù)匾灿腥讼矚g稱之為“情侶樹”。這株“古銀杏樹”,樹高38米,樹圍寬6.8米,平均冠幅12米,明朝時便已種植。500多年過去,古老的銀杏樹依舊挺拔,姿如鳳舞,氣如龍蟠,其繁茂的枝葉幾百年如一日,守護著上河這片熱土,為上河標志之一。
走進上河,仿佛打開了一幅“閱山閱水閱江南”的卷軸詩畫,青石板鋪成的路面讓人欣喜;還有那白墻灰瓦,紅窗碼頭墻,處處是新的,卻又有著古韻之味。村中的立面白墻上,隨處可見唐宋古詩詞,詩香之氣彌漫全村。
@大象有形“古廳堂”是上河村的第二寶。村中現(xiàn)今還存有明清以前建造的房屋就達數(shù)百間。其中規(guī)模巨大的有七座廳堂,分別以“種德、仁本、立本、思本、念祖、燕詒、星聚”為堂號。大多數(shù)廳堂之外墻門楣均嵌有“大方伯”或“方伯第”石匾,均為紀念其先賢陳正性而立。
@劉永浩
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后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采訪使﹑觀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稱“方伯”。明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年),正性公(常八公)授河南布政使,為官清廉剛直,奉命盤查天下,總督閩、蜀等地未完糧儲有功,獲嘉獎,受賜河南“大方伯”。后人為紀念始祖先賢常八公,建造了徽派建筑風格的七進大方伯立本堂和五進大方伯仁本堂這兩座廳堂。古廳堂“進”(縱向的廳)越多,越代表這個家族地位之顯赫,財富之炫人。
“大方伯·立本堂”,是以“粉墻黛瓦馬頭墻”為特征的明末時期徽派建筑風格民居;其歷史要追溯到浦江檀溪陳氏第十三世孫陳正性。
明洪武二十四年,陳正性官拜布政使,封為河南大方伯。兩年后,他率幼子陳顯遷到上河村居住。當初陳正性的首選居住地就是現(xiàn)在上河村的大方伯第內(nèi),之后陳家人丁興旺,子孫析居于上河上廳大方伯和田來大方伯。
現(xiàn)存的大方伯古宅,是由陳氏第十八世孫仕福公于明正德年間所建,縱深達126米、面積3042平方米,是浙江省古村落中縱深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古廳堂,也是唯一一座七進三開間廳堂,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整個建筑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cè)為室,廳堂前方為天井,采光通風,同時也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廳堂用材粗大,單根木柱圓周達1米多。木工精細雕飾,鳳舞龍飛,曲線柔美。橫梁、牛腿、雀替木雕等圖案栩栩如生。七進中的五進分別是星聚堂、齊心堂、立本堂、仁本堂、如意堂(按進門順序記錄。
七進廳堂為什么只有五進取了名字?煩請看到此游記的專家學者不吝賜教)等廳堂文化重展上河陳氏的正宗文化“基因”。
@劉永浩
2018年3月,為保護恢復大方伯原來古樸渾厚的氣韻,讓歷史文化古建筑成為“常青樹”,大畈鄉(xiāng)邀請浙江省古建筑設計院設計修繕七進大方伯,政府投資一千余萬元將早年被大火燒掉的兩進廳堂補齊,并盡最大努力修復其他廳堂至原來的形狀。一年左右時間,修繕和恢復后的七進大方伯,不僅大氣古樸,而且顯得凝重又有氣派。從而提升了歷史文化古建筑的品味,成為游客關注的又一熱點景觀。
當天,因為防疫要求,“大方伯”并未開放,經(jīng)好心的烤串攤主提醒,我們從側(cè)門賣飲品的店堂進入。所以那天只有我們倆個人,得以靜靜的觀看、細細的拍照。
走進“大方伯”,一種庭院深深的感覺迎面撲來,雕花檐柱和古老的牌匾似乎在無聲地訴說上河先祖光輝的歷史。正是“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所有古廳堂構成了上河村的一寶,這些古廳堂分布在上河村多個地方,像一張無形的歷史之網(wǎng),把上河村各處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大方伯·仁本堂”,為
五進三開間廳堂,徽派建筑風格民居,同樣因“河南大方伯”嘉獎而來。是常八公的第二個孫子陳仕會居所。
“方伯第·種德堂”,為陳正性故居,
四進三開間廳堂,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遷建。
@大象有形
走過“大方伯”,就能見到上河村的第三寶——“
廣安橋”。仿佛“郭門臨渡頭,村樹連
溪口”。
“廣安橋”是一座三墩四孔半圓形石拱橋,全橋由當?shù)厍嗍鲋。橋長60.5米,寬4.24米,拱券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橋面兩側(cè)實體欄板,橋面用條石鋪成。橋墩呈三角形,前角尖上翹,迎水面設有分水尖,分水尖側(cè)面均鐫刻有“鎮(zhèn)水之神”蜈蚣圖案,橋墩的鳳凰臺上有一覆蓮紋樣的覆盆。這是該橋有別于其他古橋的獨特之處。
@劉永浩
@劉永浩
“廣安橋”始建于明朝1835年。橋面上至今還能看出分為兩段,一段建于明朝,一段建于清朝,現(xiàn)代人也因此把上河稱為“明清上河”。嗣后,清代光緒年間和民國十一年(1923年),曾兩次修葺。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安橋”歷180余載,素以“橋頭步月”而出名,“橋頭步月”為“上河八景”之一。每當月圓之夜,走在古老滄桑的廣安橋上,看著橋下水面,橋洞的倒影和月亮的倒影合而為一,在微風的吹拂下,波光粼粼,仿佛月亮碎成了萬點銀光,美不勝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歲月如歌,古韻洞吹。
而今的“廣安橋”上,古老的青石板依舊滲透著斑駁的歲月痕跡,那份青蒼讓人忍不住想脫了鞋子赤足踏上去,享受那來自足底的撫摸。
橋下,碧綠的壺源江水清澈見底,河中竹筏漂流,河畔翠竹搖曳,草木蔥蘢。“萬里清江萬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煙”。橋的兩邊都建有碇步,是人們戲水的場所,也是眾人拍攝的景點。
“江上年年春早,津頭日日行人”。“游人不管春將盡,來往亭前踏落花”。“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上河村人杰地靈。“天作高山問何以,巍然持托新田里。大人風度豈尋常,不是黃堂不敢擬。”這首題為《黃堂聳拔》的詩,寫的是村前的黃堂演山,是“上河八景詩”之一。作者陳凈如是上河村人,清乾隆時秀才,一生教書,桃李盈門,作詩上百首。上河陳氏,崇文尚禮,詩書傳家,據(jù)記載,陳氏家譜中就有古詩三百余首。對我而言,正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上河村如詩如畫,宜居宜游,是一個街在景中,景在街中的美麗鄉(xiāng)村,是休閑度假、浪漫旅游、頤養(yǎng)身心的絕佳場所。這里不僅是文人雅客的目的地,也是肆意嗨玩的網(wǎng)紅打卡地。高空自行車、高空索橋、高空玻璃漂流、飛天魔毯、音樂噴泉、高空音樂懸廊……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日暮,在坦克300雄性、澎湃的轟鳴聲中和車載DJ悅耳、醉人的音樂里,返金。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愿“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圖:金華旅游、大象有形、詩人小鎮(zhèn)明清上河、山水大畈、網(wǎng)絡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