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父母養(yǎng)出抑郁癥子女 家長太能干孩子不成器
有些父母除了不計成本為子女花錢“投資”外,對孩子的呵護也已到了費盡心思的地步。有這樣一類家長,他們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給老師打電話,或者沒事往學校跑,時時刻刻監(jiān)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家長的掌控之中。他們?yōu)楹⒆舆x擇興趣、填報志愿、安排工作,生怕孩子出一點意外輸了整個人生……于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稱為“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
23歲的杭州小伙張敏(化名)已經(jīng)吃了秤砣鐵了心要跟“直升飛機”父母抗爭到底,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張居然抗爭出了抑郁癥。
聚焦:
強勢父母培養(yǎng)出了一對抑郁癥子女
現(xiàn)在距離2014年7月畢業(yè)已經(jīng)過去了7個月的時間,張敏的同學們有的工作,有的讀研,紛紛步入了一個新的生活軌道,但他自從大學畢業(yè)后就天天窩在家里吃吃睡睡,心情好的時候就看看書上上網(wǎng),要是心情不好的話就跟父母吵架。幾個月以后,小張就患上了抑郁癥不得不去杭州市七醫(yī)院就診。
抑郁癥的根源就在于,接下來是讀研還是工作,他與父母之間存在巨大的分歧。
張敏大學的時候讀的是財會專業(yè),做生意的父母就希望他能回杭州來找個與專業(yè)相關(guān)的工作。不過他有自己的想法,覺得當時是因為自己不夠成熟,才聽從父母選擇了財會專業(yè),現(xiàn)在他確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生物學,所以想投入復習去考這方面的研究生。財會相關(guān)的工作,他怎么都無法接受,即使父母已經(jīng)幫他聯(lián)系過多家單位,可他連面試都不愿意試一試。
在張敏的記憶中,從小到大,類似的事件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每次遇到有問題需要做決斷時,他那對強勢的父母總是喜歡幫他做主。“以前自己小,聽他們的也就算了,現(xiàn)在我都成人了,總該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了吧。”在多次就診的過程中,張敏向醫(yī)生表達了要脫離這對強勢父母控制的意愿。
張敏說,他還有一個大他幾歲的姐姐,也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得了抑郁癥,目前也正在接受治療。
當醫(yī)生為張敏開完檢查單,還沒下診斷之前,張敏的母親就悄悄跑回診室,問能不能讓他的兒子住院,其目的就是要管住兒子,不讓他亂跑。
教育專家:
“能人”家長特別喜歡替孩子做主
“在我平時接觸的學生家長中,確實有些家長表現(xiàn)出過于強勢的傾向。這部分家長自己是能人,個性比較風風火火,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習慣了做主。而且他們追求完美,眼睛里容不得孩子有一點缺失。因此,他們喜歡什么都幫孩子張羅好,既滿足了他們的做主欲,又降低了孩子暴露缺點的幾率。”在聽了張敏姐弟的故事后,杭州市公益中學校長潘志平特別有話說。
作為一個專家型教育者,潘志平更是指出,過于強勢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這些孩子從小不用自己安排事情,所以依賴性非常強,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相對缺乏,即使是面對一些明明需要自己來做的事情也會等在那里。”
潘志平還列舉了他在學生中觀察到的幾個細節(jié)。在學校例行學農(nóng)活動的時候,老師會帶著同學們到鄉(xiāng)下住三、四個晚上,那些習慣了父母安排的孩子,居然連最起碼的疊被子和洗襪子都不去做。而在食堂窗口打菜的時候就更明顯,這部分孩子總是猶猶豫豫,連自己想吃什么菜都沒辦法果斷決定。
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校長俞國娣說:“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和失敗,因為他們所經(jīng)歷的這些磕磕碰碰,就是他們在適應這個社會的成長過程,這些由自己經(jīng)歷悟出來的東西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俞國娣還說,除了這些“強勢”家長,在小學階段也有另一個苗頭值得注意,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太依從孩子,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長都聽小朋友的。其實,孩子還處在懵懂階段,正需要家長正確引導,過度寵溺也是害了孩子。
兩位教育專家認為,在小學階段,孩子對于家長做的有些決定其實是有反抗意識的,只是因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沒有與父母發(fā)生沖突。但孩子上了中學之后,內(nèi)心越來越強大,對于家長為他做的他們不認可的決定會感到強烈的不滿,比如要不要請輔導老師,填報志愿的時候怎么選擇等,都是父母與子女間特別容易產(chǎn)生矛盾的地方。
心理專家:
逆來順受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tài)
亞利桑那大學教授、行為學專家克里斯·塞格林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反而會助長孩子焦慮、自戀的心理,給生活和學業(yè)帶來消極影響。
譚忠林是杭州市七醫(yī)院情感障礙病區(qū)主任,也是張敏的主診醫(yī)生,他也這么認為。
“我非常能理解這位小伙子的處境和心情,因為跟他有類似情況的孩子,我每年都要遇到很多。光從住院病人來看,我們情感障礙病區(qū)每年出院病人有800人次左右,其中18-30這個年齡段的人占40%,而他們的發(fā)病或多或少都與父母有關(guān)。”譚忠林嘆息道。
“對于這些孩子,我們醫(yī)生能做的很少,只能用藥物幫他們緩解癥狀,通過心理治療釋放和調(diào)整他們的壞情緒,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關(guān)鍵在于得改變整個家庭的環(huán)境,就是父母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譚忠林還專門介紹了一個心理學中的習得性無助模型。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物實驗,把一只小老鼠關(guān)在一只鐵籠中,電擊鐵籠,老鼠就會上竄下跳,尋找逃跑的方法。然后在鐵籠中間設置一個開關(guān),一按就能打開籠門,老鼠可以趁機跑到對面沒有電擊的鐵籠中,聰明的小老鼠只要嘗試幾次,就能熟練掌握這個開關(guān)的應用。但如果再更改設置,任憑它怎么按開關(guān)門都不會打開,它就只能在原地亂跳,最后精疲力盡,變?yōu)槁犔煊擅?/font>
“張敏就好比實驗中那只無助的小老鼠,這對強勢的父母就是那個有電擊的鐵籠,從小到大,在一次次反抗無果的情況下,張敏的內(nèi)心就處于一個無助的狀態(tài)。雖然他現(xiàn)在情緒上仍與父母敵對,但他始終沒有為自己想要的目標去認真準備,積極爭取,而是消極地拒絕找工作、宅在家里而已。”譚忠林覺得,可能他的潛意識里認為他自己是沒辦法改變父母的想法的,即使努力也是徒勞,所以就這樣聽天由命好了。
“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即使沒有嚴重到抑郁癥的程度,對于一個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非?膳碌男睦頎顟B(tài)。”譚忠林說。
潘志平和俞國娣一致認為,家長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體會告訴孩子,這本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筆寶貴財富,但如果是以強迫粗暴的方式給予,孩子可能很難接受,更別說去消化了。聰明的家長就應該懂得適可而止,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形成一個比較民主的家庭氛圍,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以家庭會的形式來討論,而且家長要先聽孩子說完,一家人商量著做決定,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來源: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