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從娘胎出來到開始說話,開始認識人,認識事物。對人的認識,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感覺中感知再到概念的。
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認為,由外界給孩子一些信息,孩子接收了這些印象或信息,并反復練習,就能發(fā)展智力了。比如小學生回家把1個字寫50遍,就等于發(fā)展了智力。蒙臺梭利不同意這個觀點。據(jù)他們認為,我們從外部物體所獲得的印象,似乎是敲開我們的感官大門并硬闖進來的。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感覺來自于內(nèi)部。也就是說孩子不是簡單的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瓶子里灌東西。而在實際中,我們6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關(guān)于孩子的感覺,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我們身邊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還不太會說話。家里就帶去醫(yī)院看排除各種可能,然后在家里用教棒,指著燈,然后指著書,不停的告訴這是什么。孩子還是很遲鈍。但是慢慢長大,2周歲多的時候一天去戶外,他看到了各種,看到了蔚藍的天,就說“天天天”。孩子感受到了天。所以我們在平時帶孩子的過程中,可以多一些時間讓孩子在戶外,多一些跟孩子們一起玩,多一些跟家長互動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摸,自己去感受。我們不要破壞了孩子的感受;另一面,當孩子感覺到的時候,我們要把詞語同他內(nèi)在的感覺及時匹配上。比如毛巾的軟和梳子的硬,需要孩子自己去感受。
我自己在帶孩子學習時,沒有強制性用卡片式教孩子識字。一方面通過故事環(huán)節(jié)中,讓孩子去識字,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對識字的興趣。另一方面,我們在戶外的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去認識周邊店鋪,小區(qū)等等的名字,無形之中讓孩子去學習,去開拓視野。
簡而言之,我們還是需要給孩子愛的同時,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去發(fā)揮,自己去感受著世間萬物。讓我們帶著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