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8個月能開始咿呀學語,1歲半時能說出5個以上常用詞語。但有些寶寶到了兩三歲還是不會說話,要不是不開口,就是說話含糊、詞匯量少。寶寶不會說話,除了疾病因素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長的錯誤教育法導致的。因此,寶寶不會說話,家長不要一味懷疑寶寶是否有疾病或發(fā)育不良,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句話不是說了只有會當孫子的人才能當爺爺,同樣會當兒女的人才會當父母。你只有平時對著寶寶說叫媽媽,媽媽。突然有一天他才會叫你媽媽。要想寶寶會說話,那你就的多和寶寶聊天。
許多寶寶兩三歲的時候仍不能很好地發(fā)音說話,掌握的詞匯量也少。在排除疾病因素外,家長需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寶寶不會說話。
1、語言環(huán)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
家庭的語言環(huán)境由家人提供。有三種情況:家長很少和寶寶做語言交流,偶爾才和寶寶說話;除了父母外,寶寶沒有其它說話對象;父母和家中老人的口音混雜,方言、普通話等交錯。在這三種語言環(huán)境中,寶寶的語言發(fā)育處于不利狀態(tài),因此會說話較晚或沒有說話意識。
因此,家長需要自我檢查,若自己確實給寶寶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太過單調(diào)或太過復雜,寶寶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刺激,會導致了語言發(fā)展的滯后。家長需要立即作出改變,多和寶寶說話,和家人溝通統(tǒng)一全家人的口音,讓寶寶容易理解和模仿。
2、交流方式導致寶寶不會說話
家長和寶寶的交流方式不當也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先自我檢測一下:
當看到寶寶用簡單的手勢表達需求時,你的反應是?
A.一般都能理解,幫助寶寶完成
B.即使理解也要教寶寶盡可能說出來。
你一般用什么樣的語句和寶寶說話?
A.正常語句,就象和其他成人說話差不多
B.簡短的語句,并放慢語速。
第一題,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造成寶寶不會說話的原因很可能是語言惰性。家長能完全理解寶寶的肢體動作,并根據(jù)寶寶肢體語言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會認為沒有說話的必要。因此,當家長面對寶寶作出肢體要求時,必須先“裝”不懂,一定要求寶寶說出來才滿足他。即使寶寶發(fā)音不準也不要緊,適當給寶寶鼓勵,會讓寶寶越來越喜歡說話。
第二題,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造成寶寶“不喜歡說話的原因”很可能是交流形式太難,寶寶不容易理解和模仿;或者從心理上造成了壓力,認為只有像大人那樣說話才能準確交流。家長應該改變說話方式,和寶寶說短句或用肢體語言配合簡短語句共同表達,接近寶寶表達能力。不要以為這樣很“幼稚”,這都是為了寶寶的語言發(fā)育,鍛煉寶寶說話能力,讓寶寶可以和家長平行地交流。
3、心理原因?qū)е聦殞毑粫f話
家長的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心理,若寶寶心理發(fā)生變化,認為說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他可能會不愿開口說話。先自我檢測一下:
當寶寶開口模仿大人說話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
A.及時地糾正寶寶的發(fā)音,并乘機反復鞏固
B.不管寶寶的發(fā)音如何,及時地給予鼓勵。
當寶寶用手勢表示某種需求的時候,你希望寶寶用語言表達出來,你是怎么做的?
A.一定要讓寶寶說出來才幫助他,否則就不滿足他
B.反復教他2、3次,實在不愿意說就不強迫他,滿足他的要求。
和寶寶看圖畫書,你想乘機教寶寶說說動物名稱,你說了,寶寶的反應是?
A.家長一教,寶寶就表示出很煩躁的樣子,甚至連圖片也不看了
B.教的時候,寶寶偶爾能模仿大人發(fā)音,說上一會才開始煩躁。
如果你大部分的選擇都是A,那寶寶不會說話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你自己造成的。由于家長對對寶寶的要求太高,寶寶心理上感覺無法做到,因此對說話產(chǎn)生了厭倦和恐懼。因此,家長教寶寶說話的時候,需要示范如何用語言形式進行交流,而不是強調(diào)使用標準的發(fā)音和語法句型。
對于有明顯厭惡“學講話”的寶寶,家長要對寶寶任何的交流形式表示理解,并進行平行的交流,若寶寶表現(xiàn)出對學說話的煩躁,家長必須立即停止教學,不可強迫寶寶學習。否則,這類型的寶寶還會減少和家長的所有交流。當寶寶有什么需求的時候,他不再愿意和爸爸媽媽表示,反而愿意“自己動手”,或干脆放棄需要。這樣對寶寶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