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里的孩子圓夢奠基
——記常安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何旭軍
何旭軍,女,中共黨員,1978年參加教育工作。37年中,她擔任了34年的班主任。37年間,她35年在大山里。37個春秋,歲月留給她的,唯有一副沙啞的嗓音,一個羸弱的身軀。
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1978年,何旭軍高中畢業(yè),就走上了教育崗位,一直從事艱苦的山區(qū)教育。也許因為父親是教師,身體剛發(fā)育的她,年紀輕輕,就毅然走上了這三尺講臺。她就認準了一個理:無論在哪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愛,都是永恒的主題。沒有愛的教育,將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富陽南部山區(qū)的湖源鄉(xiāng)棲鶴片,有十多個自然村,其中有9個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那年,她被分到棲鶴山區(qū)海拔800米左右的大源坪村。該村方圓幾十里,只有十來戶人家,村里沒電,也沒有水。吃得水要從一里多路的山溝里去拎。這是個窮山溝,辦學條件異常艱苦。學校是泥坯房,廁所是名副其實的茅廁(茅草搭成的)。學校只有8名學生,是個一、二、四3個年級的復式班,就何旭軍一個教師。語數(shù)音體……吃喝拉扯……,她既是老師,又是家長。上午上完課,要給學生蒸飯;小朋友上完廁所,要給他們擦屁股;頭發(fā)亂了,要為她們梳頭。下午放學后,就得忙于準備明天的課。到了晚上,山坳里靜得可怕,只聽見風吹草動聲,野獸的吼叫聲,自己都還只是個小姑娘的何老師,也不記得有多少個夜晚未合眼,躲在被窩里等天亮?墒,何老師瘦弱的身軀里有一顆堅強慈愛的心。第二天看見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她又舍不得這些可憐的孩子,因為何老師實在太愛他們了。
記得他們中有一個孩子叫何新富,他家離學校有七八里路,上學要翻好幾個山頭。每天早晨,家長送他一程,而何老師就要去半路接他來上學。一遇雨雪天,泥濘的小路又滑又臟,十分難走,何老師就一步一腳背他到學校。不知摔過多少次跤,何老師自己也記不清了。下雪天,山上雪深風大,有時,她摔倒了爬不起來。放學還要背他到家長接的地方。當年的何新富,現(xiàn)在他也做了父親,工作十分繁忙,但他還經(jīng)常給何老師來信,再三表示感恩。為此,何老師想到,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一定要身體力行實實在在,不能只掛在口頭上。只有真真切切地付出,才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人生,改變他們的命運,乃至后代子孫。
守望的歲月
1983年,何老師調(diào)到了棲鶴中小。這里還是山區(qū)。在那里,她一待就是三十年。那些年里,何老師所任教的都是小學低段,語數(shù)包班兼班主任。剛踏入一年級的學生,什么都不會,她就帶領孩子們打掃教室和包干區(qū)衛(wèi)生。漸漸地,他們自立了,能互相幫助了,何老師看著,心里無比高興。低年級孩子的安全也十分重要,三十年來,她秉著對孩子們的熱愛,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常常主動放棄課間和午間的休息時間,在教室里看管孩子們;總是要等下一節(jié)課鈴聲響了,其他任課老師來了,才放心地離開教室。因為何老師一直想著,教書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責任。
教師,不光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記得有一年,何老師任教三年級,班里轉(zhuǎn)入一個名叫周利燕的學生,是棲鶴前湖山村人。她是家中的老二,缺少父母的關愛,性格比較倔,有叛逆心理。媽媽的話不僅不愛聽,有時還對著干。一開始,三天兩頭不肯來上學,常常是媽媽一邊打一邊拖進教室,經(jīng)常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到了教室里還是又哭又鬧,弄得老師無法上課。平時,她和同學也經(jīng)常打架。何老師苦苦思索,該怎么辦?后來,何老師去家訪,詳細了解了情況,得到了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之后,何老師每天早上買好早飯去她家接她,然后攙著她邊走邊吃邊聊,摸清她的心理,有什么需求,盡量滿足她。每天放學后,何老師在教室里備課,改作業(yè),讓她在身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一起回家。幾個星期過去了,她的態(tài)度有了好轉(zhuǎn),不僅不用何老師去接她,反而是她來等何老師了。在媽媽面前,她的態(tài)度也完全變了,作業(yè)也肯完成了。此后,何老師繼續(xù)陪著她,陪她剪頭,給她梳頭 ;陪她洗澡,給她換衣。而周利燕像也變了個人似的,作業(yè)及時完成了,對爸媽也好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教室里也多了一張可愛的笑臉。她的媽媽幾次來學校感謝何老師。一直到現(xiàn)在,周利燕的媽媽見到何老師還顯得特別的親熱。
棲鶴中小地處富陽南部的山區(qū),城鎮(zhèn)化建設和計劃生育的實施,大量村民往城鎮(zhèn)轉(zhuǎn)移,學校從當年的400多名學生、三十多位老師,逐漸縮減到只剩下十幾名學生,3位老師,成為名副其實的富陽“第一”小學,而何老師就是三位老師中的一位。附近有的村民說:“你們看,好的老師都調(diào)到富陽鎮(zhèn)上去了,留下來的一定是不會教書的,能力差的教師。”聽著這些話,何老師心里雖然很難過。但是她想,老師的好與差,只有家長說了算,學生說了算,學校說了算。看著同事們一個個調(diào)到了自己喜歡的學校,孩子們也一個個轉(zhuǎn)入了更好的小學,何老師在心里暗暗祝福他們,同時也更堅定了做一個守望者的信念。只要有一個孩子就讀,只要學校不撤并,她就要堅守在這里。因為何老師知道,山區(qū)留守的孩子需要她,山區(qū)的家長也需要她,山區(qū)的教育更需要她!
2001年,為了女兒的學業(yè),何老師一家三口住到了富陽。每天何老師早出晚歸,早上5點出門,從鎮(zhèn)上的后拔路一路步行到新車站,搭乘富陽至磐安的班車到學校,下午3點40分又乘磐安回富陽的車回家,風雨無阻。由于早年生活的無序,加上早出晚歸,年齡的增長,何老師的胃病日益嚴重。2003年至今,先后查出胃潰瘍,胃糜爛,萎縮性胃炎,胃下垂。體重只有九十來斤。遵醫(yī)囑要平臥休息。但何老師心里總是放不下學生,放不下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從不請假,常常帶著藥罐子上班,曾幾次在課堂中暈倒。一次,教育局長到該校去調(diào)研,聽了當?shù)卮彘L對何老師有嚴重胃下墜而堅持工作的介紹,也非常感動,連說“謝謝你”。并再三囑咐,該休息治療還是要休息治療,身體要緊。如果一定要上課,也可以坐著上課。
2013年,何老師和同事的事跡——富陽“一小”的守望者,被富陽電視臺拍成專題片在教師節(jié)期間播放。
站好最后一班崗
2013年9月,棲鶴輔小撤并到了山下的常安鎮(zhèn)中心小學,何老師和她的學生也來到了常安鎮(zhèn)小這個大家庭。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要讓學生產(chǎn)生“親”情,教師必須有愛的奉獻。常安鎮(zhèn)小3年,何老師都是低段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今年,她又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有一個新生叫汪榮躍,常安前湖山村人,家庭條件比較差,是村里的困難戶,他智殘身殘,母親長期在外,何老師知道了該生的情況,就向領導主動要求將汪榮躍安排到她的班級,為此家長也很感激。汪榮躍從小沒有母愛,加上身殘,大小便失控,從小身上就有一股怪味,所以學生們離他遠遠的,他在同學面前也不敢抬頭。何老師想,他也是媽媽十月懷胎的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已是個不幸者,我們更不能歧視他。于是,她以身作則,主動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講臺邊上,離自己最近的地方。一方面方便指導他,照顧他,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們起了帶頭作用。果然,沒過多久,孩子們就和他快樂地在一起學習,一起玩了。
再過一年,何老師就將離開這三尺講臺,離開她最熱愛的教育工作,離開心愛的學生們了,但何老師決心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地站好最后一崗。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老師幾十年來踏踏實實工作,認認真真教學,真心誠意熱愛學生,贏得了領導的信任,同事的贊譽,家長的好評,曾多次被評為鎮(zhèn)級先進教育工作者;1988年,被評為縣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積極分子和縣級先進工作者;1995年,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05年,被評為富陽市“學生最喜愛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yè)是平凡的,教師這個職業(yè)是清貧的,但教師這個職業(yè)也是最神圣的!回首過去,有付出的艱辛,也有收獲的喜悅。面對所取得的成績,何老師心底坦然,她覺得這是教育應有的結(jié)果。在這三十七年的日日夜夜里,何老師沒有特別的偉業(yè),但有著在山區(qū)教育戰(zhàn)線上三十七年的奮斗歷程;雖然沒有突出的功勞,但有著對學生真摯的愛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在教育之路上,何老師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教書育人是她人生的選擇,做一名對孩子負責的教師,是她人生的目標;做一名優(yōu)秀教師,是她一生的追求。
是啊,她是平凡的,平凡得猶如山間的小草,為繁茂的森林鋪墊底色;她是執(zhí)著的,執(zhí)著得猶如攀援的藤蔓,為孩子們編織幸福的夢想。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用自己的堅毅和熱血,義無反顧地實踐著自己莊嚴的承諾,為山里的孩子圓夢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