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議論文的15個定律
聊完了文化常識,這次咱們來說說議論文該怎么寫。
很多同學都會對議論文感到頭疼,其實寫議論文也有套路,巧妙地加入心理效應等知識,不僅能讓你的文章富含詩意朦朧的感悟,也兼具審慎明晰的理性之美。
我們搜集了15個能用在議論文里的效應和定律,考場上這么寫,準加分~記得收藏哦。
1、巴納姆效應——伯特倫·福勒
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
巴納姆效應表現(xiàn)為人們通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普遍性的人格描述,即使描述空洞,也能十分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這種心理學現(xiàn)象在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證明,并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心理學認為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于“主觀驗證”,即我們渴望相信一些事,并會為之搜集可以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jù)。因而,我們要避免陷入巴納姆效應,多方參照,保持判斷力,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
【適用主題】 建立客觀自我認知;理性思考等。
2、鱷魚法則——經(jīng)濟學交易技術(shù)法則
也叫“鱷魚效應”。假定這樣一個場景,當你被鱷魚咬住一條腿,如果你嘗試用手去解救被咬的腿,那么鱷魚會繼續(xù)咬住你的手。唯一可以及時止損的方式,就是放棄已經(jīng)被咬住的腿。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也是相似的道理。當你過分執(zhí)著已經(jīng)失去的東西,那么已經(jīng)得到的也會離你而去。一生漫漫,何必耽于一時。
【適用主題】果決地判斷,勇敢地割舍,學會放下,理智地面對得失成敗等。
3、紅皇后效應——范·瓦倫
紅皇后效應一詞由美國生物學家范·瓦倫提出。
這個詞源于童話《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紅皇后所說的:人必須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因為我們在努力成長學習的同時,優(yōu)秀的人也在拼命充實自我。由于大家水平都被拔高,所以不管我們平時有多拼命,大家的相對位置基本不變。例如在一個優(yōu)秀的班級,大家都在用功,我們想有所攀升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加多的汗水。
【適用主題】討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化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等話題。
4、錨定效應——卡納曼、特沃斯基
錨定效應也稱為“沉錨效應”,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由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提出,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shù)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錨定效應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們對他人產(chǎn)生的第一印象以及先入為主的心理。
【適用主題】跳出思維陷阱,理性思考等。
5、羊群效應——威爾弗雷德·特羅特
“羊群效應”一詞最早在威爾弗雷德·特羅特的著作中出現(xiàn)并普及。
在一群羊中,羊群會盲目跟隨頭羊行動,不論正確與否。而在人類群體中,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現(xiàn)象,此乃羊群效應,也稱為羊群行為或從眾心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獨立的理性思考,避免盲從。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無形拉近,個體更容易被煽動甚至不由自主地被大潮裹脅。
【適用主題】避免盲從,保持獨立自我,理性思考等。
6、破窗理論——詹姆士·威爾遜
破窗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和喬治·凱林提出,認為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xiàn)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例如,破窗不修,隨之就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行道紙屑不掃,行人就會理所當然繼續(xù)扔垃圾。
【適用主題】強調(diào)對輕微罪行亦要以“零容忍”態(tài)度面對,杜絕惡性循環(huán);用于批評自媒體公眾號不守底線只追求點擊量,討論廁所革命、Airbnb在長城建民宿事件等場景。
7、旁觀者效應——拉塔尼和達利
旁觀者效應又稱作責任分散效應。1968年,拉塔尼和達利在一項實驗中觀察到,在面臨一個突發(fā)緊急情況時,群體中個人的責任感和行動力會隨著整體人數(shù)的增加而減弱。旁觀者效應在社會生活中很常見,例如,當公共場所有人需要幫助時,圍觀的人越多,那么每個人做出實際行動的可能性就越小。
【適用主題】討論社會責任、“三個和尚沒水喝”、社會旁觀者在公共事件中的冷漠態(tài)度等話題。
8、刺猬法則——寓言《刺猬取暖》
“刺猬法則”源于生物學家的一個實驗:把數(shù)只刺猬放到寒冷的戶外,它們?yōu)榱巳∨嗷タ繑n,又因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刺而分開。在反復多次后,它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可取暖,又不被刺傷。
“刺猬法則”指的正是這種“親密有間”、恰到好處的關(guān)系,既對彼此有幫助又不讓對方受到傷害。
【適用主題】討論父母過度疼愛孩子或干預學校教學使孩子反受其害的現(xiàn)象(例如“巨嬰”);思考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師生關(guān)系等場景。
9、框架效應——阿莫斯·特沃斯基
框架效應這個概念由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內(nèi)曼提出的,意思是人們因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舉個例子:病人要做手術(shù),醫(yī)生A說手術(shù)死亡率是10%,病人慫了;而醫(yī)生B說手術(shù)存活率是90%,病人爽快地躺上手術(shù)臺。又例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實際上并沒有區(qū)別,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就得到了不一樣的結(jié)果。
【適用主題】框架效應”可用于討論說話的藝術(shù)(怎么說比說什么重要),跳出理性思維陷阱等話題。
10、瓦釜效應——屈原
語出屈原的《楚辭·卜居》,原句為:“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秉S鐘被毀棄,瓦釜卻敲得很響。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jù)高位,猶言“小人得志”、“庸才顯赫”。現(xiàn)代多指傳媒的時代病,即更有意義的新聞題材往往默默無聞,無意義的新聞卻煊赫一時。
【適用主題】批評新聞價值觀的顛倒,傳媒的時代病等主題,如2016年上海卷《評價他人的生活》。
11、劇場效應——盧梭
劇場效應最早由盧梭提出,概括以巴黎為代表的整個文明生活狀況,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劇場效應指的是人們的生活被戲劇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劇場,人在觀劇和被動演劇的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拋棄了自我。
例如,劇場觀影中,一個人率先破壞秩序,眾多跟風者無言支持,觀眾一個接一個站在凳子上觀影,如此循環(huán)。
【適用主題】勸誡人們不要盲目跟風。亦可用于網(wǎng)絡謠言的傳播、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等。
12、信息繭房——凱斯·桑斯坦
該詞出自凱斯·桑斯坦的《網(wǎng)絡共和國》,指人們的信息領(lǐng)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xiàn)象。由于信息技術(shù)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lǐng)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
【適用主題】人們要走出個人的舒適區(qū),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闡釋科學技術(shù)的雙面性,批評某些營銷號為了追求流量而充當謠言和暴力的助推器等。
13、叢林法則——達爾文
叢林法則最初是生物學的概念,是指自然界中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生存規(guī)律,后引申作形容人類社會中不擇手段的激烈競爭、冷酷無情的相互傾軋。
此種形容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夸張放大的缺點。人相較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彼此之間的同情默應。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不甘屈從原始獸性,而是感念心中的道德律。
【適用主題】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生存規(guī)律;社會中不擇手段的激烈競爭、冷酷無情的相互傾軋。
14、獵鷹理論——保爾·海塞
一個年輕人為一位太太耗盡家財,卻無法獲取她的歡心,從此守貧度日。后來那位太太去看他,他宰了自己最心愛的鷹款待她。那位太太大為感動,就嫁給了他,并給他帶來豐厚的陪嫁。海塞據(jù)此故事闡明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點——作者要時常問自己:“我的‘鷹’在哪里?使我的故事區(qū)別于其它成千上萬篇故事的獨特之點在哪里?”小說中的“獵鷹理論”就是指作品中最扣人心弦又令人久不能忘的獨特表達。
【適用主題】論證匠心、點睛之筆等主題。
15、潘多拉效應——《希臘神話》
潘多拉效應也被稱為禁果效應,源于古希臘神話,女孩潘多拉沒有聽從宙斯的警告最終還是打開了魔盒,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xiàn)象,叫做“潘多拉效應”,其實只是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適用主題】越是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我們也會越想接觸;討論外界因素對學生學習、成長的影響,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