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界不可忽視的重量級人物王國維的
主要美學觀點分析和理解
羅國正
(2024年6月于廣州)
當年清華大學四大名教授是:王國維、梁啟超、胡適、陳寅恪,王國維排在第一位,可想他的學問和名氣之大。他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最有影響的代表作之一是《人間詞話》。至今,在我與一些文化人的交談里、或閱讀不少文章中,常聽到、見到他們引用王國維三重境界說的這段話:“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浑A級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A級也!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階級也!边@是王國維分別引用宋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宋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和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三句詩詞。這三句詩詞經(jīng)王國維組合出三層階級境界時,就產(chǎn)生了優(yōu)美的、美學的邏輯遞進關系:前提是有“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的主體,時空處在“今之”,這是大家預知的結果。應該也是王國維的重要奮斗目標。他在《人間詞話》里寫這樣一句話:“有時候,想從天空扯一縷云,捻成畫筆,在世間留下我留來過的痕跡!蓖鯂S認為,能有這樣的結果,是不可避免地須經(jīng)歷三個層面階級:第一階級是:在濁浪滔天、萬物凋零、亂云飛渡、前途茫茫又孤獨無助里,登高望遠,欲窮千里目,在無限廣遠的寥廊中,冷靜、理智、認真地尋找到前進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階級:道路已確定,心中已有理想的目標,就奮不顧身,不怕千難萬苦去努力追求,直至找到這“美人”。然后就進入第三階級:方向、道路、目標、決心、不辭勞苦的狀態(tài),尋找行動已具備,這就是來到了第三階級的路口了。一旦找到“美人”,就達到了第三階級!到處五光十色,人山人海,“美人”在哪里呢?“成大事大學問者”都是意志、毅力非比尋常的人,就“眾里尋他千百度”,在尋找中分析、思考、漸悟,突然開竅頓悟:這么理想的“美人”,怎么可能會與陶醉在熱鬧狂歡、萬人排隊過獨木橋的蕓蕓眾生混在一起呢?于是猛然回首,果然那“美人”就在燈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在等待著我的到來。終于找到了,進入了“成大事大學問者”的崇高美學境界。
人們長期以來都對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贊口不絕,反復引用、傳頌。大家卻忽略了一個重大的問題,這三重境界每一個階級都是主體追求客體,只強調(diào)外求,沒有主張內(nèi)修。很自然就會加速身心的損耗。人生的境界提升,應注重內(nèi)外兼修。我覺得,如果當年王國維能抽出一定的時間、精力多寫寫草書和狂草、進行坐禪、打好太極拳等,提升精、氣、神,作為頭等重要的事來抓,將長期讀書、案枱上寫作在身心上積聚的酸腐之氣排出,讓自己的心胸更開闊,不是只為“在世間留下我來過的痕跡!倍菫橹腥A文化雄踞世界,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奉獻,那么,他自認為的那些恥辱就顯得渺小,可以放下,不至于后來自沉昆明湖。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可惜的事情。∫驗橐粋民族、國家,能出一個像王國維這樣的重要的文化人物是多么的不容易!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我寫這段話,旨在提醒后來者。話又說回來,其實,王國維這三句詩詞表達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的三個階級境界,他是非常在意,多次改動和提及,以示人們不要將其作為閑筆。我認為其實質(zhì)屬于藝術本體論,立論的基礎是主體哲學,將審美主體作為架通認識主體和道德主體的橋梁,并作為最高主體的存在,當然,這審美主體包含有價值主體的很多成份。這樣,他就以叔本華的思路為主來融通了康德、席勒、尼采的理論。使自己的美學思想能更好地自圓其說。卻沒有從理論上回答人的境界向特殊的藝術境界轉(zhuǎn)換的相關問題。其實,這三境說,是文學比喻,以名詩名句,呼應名人的權威,當然有很大的感染力,用朦朧的情景來象征出不同層次境界意韻的特有美感,太容易滲入人們的心脾了,并留下很大伸縮性的想象時空,使不同的人,可以結合自己特別感受進行久久的聯(lián)想,這大概也是吸引這么多人去記頌的魅力所在吧!但在美學學理上,這種比喻是沒有嚴格的、準確的定量、定性的。那就只能讓人們各自結合自己的情況去領悟了(關于境界的界定問題,有興趣研究者,可查閱我著的《美學心得》第2653條《美學境界無限》一文和其它相關的條文里的表述作參考)。
為了對王國維眾多的美學觀點有更好的分析、研究和理解,很有必要對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知識結構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對此作出簡述: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享有國內(nèi)外聲譽的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學者。他的家族世代書香,家學淵源及學人輩出的鄉(xiāng)風對他的成長和人生道路有深遠影響。他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人們長敬仰。他童年、青少年主要在家鄉(xiāng)度過。四歲時母親去世,他聰穎好學,讀書生活主要受其父影響。他父親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他七歲入私塾受啟蒙,在父親指導下博覽群書,并初步接觸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維新思想。1892年,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中秀才,被譽為“海寧四才子”之一。同年和1893年,先后赴杭應試未取。1894年赴杭考入崇文書院,主要精力未用在應試,而是博覽群書,對史學、?薄⒖紦(jù)之學及新學有興趣。甲午戰(zhàn)爭后,大量西方文化、科學輸入中國,他產(chǎn)生了強烈追求新學的愿望,但因家貧不能外出游學,仍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致匯編》等等。至1897年,任塾師時很不安心,由他父請人推薦到留洋學堂,向往出國留學。1898年,他由父陪送,赴上海求學,入《時務報》館,在東文學社師從日本教師藤田豐八、田崗佐代治學習日文之余,兼學英文及數(shù)理等。這年戊戍變法失敗,六君子遇害,他深感不平。1900年春,他為參加出洋考試和安排赴日留學奔波,在羅振玉的資助及藤田、田崗兩位老師幫助下,赴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因病,次年由東京返滬。八月后,赴武昌農(nóng)校任譯授。他在羅振玉辦的《教育世界》發(fā)表了大量譯作,繼而成為該刊的主筆和代主編。在編譯過程中,加以自己的論述,介紹大量近代西方的科學、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的思想。1903年,應張謇之聘,任通州師范學校教習,講授倫理、國文。在這期間,他醉心哲學、文學,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文和發(fā)表了一批文章,明顯是一個文學家了。從1898年他二十二歲到1906年三十歲期間,他除在東文學社、東渡日本留學,還曾任教于南通師范學校、江蘇師范堂等。這段時間他主要研究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哲學,并兼研究英、法諸家,結合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還攻讀西方的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并具有開拓性地翻譯心理學、邏輯學名著。他的代表作有《紅樓夢評論》、《靜庵詩稿》、《人間詞話》。此外,他曾擔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三十歲后,轉(zhuǎn)治文學,向國人介紹托爾期泰、莎士比亞、拜倫、但丁、歌德,并作一定的比較。同時他對美學、詞學進行研究,寫出《人間詞話》。對中國戲曲史研究,寫出《曲錄》等多部著作,為《宋元戲曲考》的寫作奠定了基礎。1908年1、2月間,他太夫人病故,返鄉(xiāng)奔喪。3月與繼室完婚。4月攜眷到京。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解體,他攜眷隨羅振玉到日本,僑居四年多。在羅振玉支助下,靜心做學問,研究經(jīng)史等,平時與羅振玉互相切磋論學,還協(xié)助羅整理大云書庫藏書,得盡窺所藏彝器及石器物拓本,并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他開始研究甲骨文,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物到古冊、服飾、建筑,所涉甚廣,著述甚豐,在戲曲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著《宋元戲曲考》,譽為戲曲史研究上帶總結性的巨著。他的詩作也結集,名為《壬癸集》。為不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羅振玉,為了生計,于1916年回國,在《學術叢編》任主編,兼?zhèn)}圣明智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甲骨文字及商周歷史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還曾參與編纂《浙江通志》和為藏書家蔣汝藻編《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書志》等。并將辛亥以來的研究成果編成《觀堂集林》,對后世有較大影響。1921年,邀請出任北大文科教授,被他所拒。1922年初,他允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但沒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溥儀選海內(nèi)碩學之士,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有幸得窺大內(nèi)所藏。1924年冬,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驅(qū)逐溥儀出宮。他引為奇恥大辱,與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以殉,受家人阻而未果。結束了“南書房行走”工作后,在胡適等推薦,出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他推不就院長,僅任教職,講授《古史新證》、《說文》、《尚書》等課程,從事《水經(jīng)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他多方面的研究貢獻,博得海內(nèi)外學人的推崇。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聘他為導師,他請示溥儀后就任。此后,轉(zhuǎn)入研究西北地理及元史,并繼續(xù)授課,弟子遍布學界。1925年,他受清華禮聘,他名義上仍是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伴遜位天子讀古書。1926年中秋剛過,他的長子在上海病逝,他痛惜萬分。1927年6月2日11時左右,他躍身頭朝下扎入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至今原因未明,都是推測)。清廢帝溥儀事后賜他謚號為“忠愨”。羅振玉來京為其經(jīng)營喪事,王國維被安葬在清華園東二里西柳村七間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
下面將王國維主要的美學觀點列出:
1、“天下最神圣、最尊貴而無與于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
2、“藝術與情感不僅是哲學的中心論題,而且必須納入哲學思想的根基之中!
3、生活的本質(zhì)是“欲”。“欲與生活與痛苦,三者一而已矣!
4、擺脫生活的“欲帶來的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藝術!
5、“美之對象,非特別之物,而此物之種類之形式;又觀之之我,非特觀之我,而純粹無欲之我也。”
6、“若不視此物為我有利害之關系,而但觀其物,則此物已非特別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種;叔氏謂之‘實念’。故美之知識實念之知識也!
7、美和藝術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薄懊乐疄槲铮魂P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8、“美的性質(zhì)”是“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9、美可分優(yōu)美和壯美,優(yōu)美能“令人忘利害之關系,而玩之而不厭者”;壯美則“不利于吾人之意志”,令意志破裂,由知識冥想其“理念”。
10、他主張美是天才的產(chǎn)物!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1、“且美之對吾人也,僅一時之救濟,而非永遠之救濟”。
12、他提出“古雅”的審美范疇,“古雅”是藝術“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
13、他認為神、韻、氣、味,是后天的、經(jīng)驗的,深層次概念,不是先驗的概念!安槐乇M俟天才”,“亦得以人力致之”。
14、他認為文藝有感情性和想象性及因果性的特征,“記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求事物變遷之跡而明其因果”,更有“玩物適情之效”。
15、“美術之所寫者,非個人之性質(zhì),而人類全體之性質(zhì)也!
16、藝術的個性“貴具體而不貴抽象”。
17、“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
18、“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19、“夫人之心力,不寄于此則寄于彼;不寄于高尚之嗜好,則卑劣之嗜好所不能免矣”。
20、“所有已達到徹底否定意志的人所經(jīng)歷的境界,就是所謂物我兩忘,大徹大悟、與神為一,等等!薄笆歉哂谝磺欣硇缘男娜缰顾愕纳畛翆庫o,從容不迫的自得和怡悅”!爸艘,之境也,固將磅礴萬物以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薄盁o內(nèi)界之爭斗,無利害,無人無我,不隨繩墨,而自于道德之法則!
對王國維美學思想的理解,我認為首先要明白他所處的時代、他的經(jīng)歷、他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結構,他要追求的目標和他為實現(xiàn)目標所作的相關努力。
王維國是處在中國近代美學與現(xiàn)代美學的歷史交匯點上。他一方面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他同時經(jīng)過西方美學思想隆重的洗禮,并因應中國社會正在大變局中引發(fā)出的系列時代之問,用新的高度和視角,作出了他對時代的回答。既對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思想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繼承和總結,成為中國美學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同時,他又對中國的新文藝發(fā)出了先聲;后經(jīng)梁啟超、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人的各自發(fā)揮、或加以改造,就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美學有了較厚的根基。近百年來,每一個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關頭,美學思想從未有過缺席,對時代的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王國維主要的美學理念,是以康德、席勒、叔本華、尼采等哲學、美學作為理論基礎,也穿插當時西方的心理學、文學、藝術家的意識,其中以叔本華的觀念為主軸,并兼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和美學,其中宋詞和《紅樓夢》、孔子的思想對他影響較為深刻。
當年的時代之問的重點在指個人主體的正當性。主體是怎樣成為認識主體和道德主體的最后根據(jù)?主體之間怎樣建立一個理性的社會?核心問題是如何“立人”?王國維強調(diào)天才的主體對認識、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作用。他力倡“純粹之哲學與純粹之美術”,認為“最尊貴而已無與于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藝術與感情不僅是哲學的中心論題,而且必須納入哲學思想的根基中。”天才可通過哲學與美術敢于融合“無限之動機”與“民族之道德”為一體,顯示出主體性。他采納了德國哲學家們的思路,用審美主體來搭通和平衡認識主體、道德主體的濠溝,并把審美主體放在最高的位置,這已包含著審美的自律性,而無須借助道德而具自足。進一步則審美已有超越性。這樣,審美主體的正當性問題就實現(xiàn)了最終的解決。他用“古雅”的審美特性,從根本上彌補了西方自康德以來美學藝術“天才論”的缺陷,為眾庶建立起審美范疇,架起可以通向?qū)徝赖缆返臉蛄,除“天才”們獨享?yōu)美和宏壯外,人們也可以通過恰當?shù)呐,獲取到“古雅”的審美享受,讓更多人得到了“美的位置”和人生的意義。這樣,在王國維的觀念里,就可以較好地平衡、較全面地解決了審美的多方面問題。
王國維花很大的精力,反復去強調(diào)他的“境界說”作為重要的審美特征,在中西文論的美學交匯點上,他試圖將“天才說”、“游戲說”、“苦痛說”、“古雅說”和多種境界熔鑄在一起,并將風格論、技巧論、趣味論等都在“境界說”中有機地結合成為知、意、情三分框架的本體論里,以標明他獨特的美學思想的主體性。
王國維較系統(tǒng)地向中國人介紹了西方的美學觀點,尤其是叔本華的觀點。他并認同生活的本質(zhì)就是“欲”,強調(diào)要擺脫生活的“欲”所帶來的苦痛,只有求助于美和藝術。他贊成美的對象是形式。一切美都是形式美。美和藝術的作用在于使人超然利害之外,玩之不厭,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這種美,就是他提出的兩種美的第一種:優(yōu)美。第二種,他稱為:壯美,或叫宏壯。他說這種美不利于人的意志,能令意志破裂,使人由知識冥想它的“理念”。他主張這兩種美是天才的產(chǎn)物。他還認為,美僅是對我一時的救濟,不是永遠的救濟。他又提出了“古雅”的審美范疇,來概括人們對審美的體驗,這是高于自然的形式,是“第二形式”,神、韻、氣、味的美學范疇是后天的、經(jīng)驗的,深層次的概念,無須盡等天才的出現(xiàn)才能掌握,但須經(jīng)過人為的努力可以得到的。這樣,王國維就解決了天才和大眾都能享受到審美的問題了。他還通過科學、史學、文學的異同,指出文藝有全人類的共通感意識,其特點是具有感情性、想象性,又有記事性、明因果的史學特點和“玩物適情之效”。他強調(diào)藝術“貴具體不貴抽象”應“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入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只有做到這樣,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人,就有境界。
王國維的美育論雖然是以席勒為宗,其哲學基礎依然是叔本華的。他主張藝術的認識功能和慰藉功能合一,而聯(lián)系兩者是天才論。這就是叔本華理論體系的一個特色。其實質(zhì)是反映出藝術創(chuàng)造論。叔本華認為,“天才”的本領,一切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不然的話,就沒有藝術欣賞了,這與教育無關。王國維則用“古雅說”來發(fā)展叔本華這思路,他的美育著重在人格教育方面,“君子人格之養(yǎng)成”。當時梁啟超提倡“新民說”,而王國維則不贊成對國民性的批判,主張用美育來救治國民精神的疾病,推崇人道教育及“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想,試圖用美育把哲學與教育達成一致。這反映出中國現(xiàn)代美學首先是人生哲學,然后才是藝術哲學的一個特點。通過個人人格和國民人身份兩個方向來造就出真、善、美的人物。他還認為,當下“義之于社會,其用急于仁”,文學是“天才游戲之事業(yè)”。
王國維美學理論并非是西方思想的簡單移植,而是立足于當時的現(xiàn)實,結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而產(chǎn)生的。在新舊道統(tǒng)、學統(tǒng)更替之際,政治自覺、文化自覺,通過多方面較喜歡美學角度來回答自律與他律之爭的糾纏、來審視、評判其合理性與價值,以喚起人的自覺,逐漸形成人生藝術化的思潮。無疑,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是以人生論為依歸的,他把藝術和審美視作無關利害、超脫欲念,以達到恬靜、獲得慰藉之道。
歐洲有觀念主義傳統(tǒng)的思想大家們,更多的是用哲學的語境來講美學。在我的感覺中,王國維更多的是借歐洲觀念主義哲學的思路,用中國的文學語境來表達美學。如果不去追問支撐他們理論的邏輯前提和起點是否正確,只按他們自己從空想中去安排、設定的推演過程,一直順著走下去,很容易會引起精神上的自我陶醉,這種思想上的慰藉,卻在現(xiàn)實中無解。
我一直都認為,產(chǎn)生美學的大前提是以人的本體作為存在的基礎。本體結構有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這規(guī)定性的重要方面表現(xiàn)在感官的感覺,感覺中最優(yōu)秀的部分是美感,這是美學產(chǎn)生的起點。也就是說,沒有人的本體,或有了本體而沒有感覺、或有了感覺而沒有美感,都不存在美學上的問題。所以,美學的邏輯前提和起點不是觀念,而是人的本體、本體的感覺、感覺中的美感。人本體有多種器官,多種器官聯(lián)系著大腦,有多種感覺。不是所有人、所有的器官都有正常的感覺,有個別人甚至有的器官沒有感覺,更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器官都能使大腦產(chǎn)生美感;有的人可以達到所有器官都能令大腦產(chǎn)生美感,但器官與器官之間的比較,不同人之間相同類型器官的比較,感覺、美感都有強弱、優(yōu)劣之分。人的本體結構有本能的審美能力,這是生命沿著宇宙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在無數(shù)次趨吉避兇、適應生存和發(fā)展中形成的。這類本能的美感反應,在一些動物中也存在。其中食、性、視覺方面的神經(jīng)線特別發(fā)達和敏感。后來人類產(chǎn)生和掌握了語言、圖案創(chuàng)作、文字、數(shù)字、計算、舞蹈、音樂等,既能形象思維、又可抽象思維,就進入了從只有本能審美,也可以自覺審美,從只有形象的、直觀的、物化的、具體的審美,進入又可以抽象的、思辨的、聯(lián)想的、綜合的精神層面的審美。這是美學底層邏輯運作的根基。進一步的發(fā)展就有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宗教等等的誕生,之后,就一路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繁榮,美感、審美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種多樣和復雜。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結構、分工、活動,都存在差異性,必然導致審美能力的差異性。審美進入多種的專業(yè)化,審美的境界也分出多層次。換個角度說,也就是人們的審美境界和審美享受,是人的財富和權力不能代替的,要獲得美和境界,除天賦外,重要的還須努力學習、實踐、專業(yè)訓練、正確的體驗和修行。這里應再次強調(diào),真、善、美是人類三大體系,美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大體系,如果將它作為真的體系、或善的體系的附屬、或襯托的分支來研究,并不承認美感在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的客觀存在,只將其作為是象牙塔頂層的東西,只有天才能夠擁有她,這就對美的認識誤入了歧途。同時,我主張,涉及以美學為主題的文本,應以美學的語境為主,而真、善、文學等方面的語境可加以配合,否則,就會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當然,很多美學的研究和表達,是離不開哲學、科學、宗教、心理學、文學、藝術的表達,但應該是美學的語境是主體。當然,如果不是美學方面的文章,而是其它方面的文章而涉及美學問題,那就另當別論。
王國維所處的時代,很多文化的杰出人物,無可否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其中包括翻譯、介紹不少西方的先進東西,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但給我的印象是,其中不少人對西學過分地崇拜,被西風吹到連腳跟都站不穩(wěn),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走向了崇洋媚外。其實,無論是歐洲的、還是當時我國的美學,基本上都不明白審美是物質(zhì)與精神、生理與心理、本能與自覺、客觀與主觀、主體與客體等等的辯證統(tǒng)一。他們的美學思想都是偏向一面,忘記了另一面,如康德、席勒、叔本華、尼采等都是如此。王國維和一批我國文化界大人物深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就不會例外了。下面就從這個角度,我選一些王國維的美學觀點進行分析和評論:
第一,王國維認為:生活的本質(zhì)是“欲”,“欲與生活與痛苦,三者一而已矣。”擺脫生活的“欲”帶來的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藝術。美和藝術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薄懊乐疄槲,不關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彼認為:“且美之對吾人也,僅一時之救濟,而非永遠之救濟”。
王國維以上的表述既是美學(包含文學、藝術)、或人生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哲學、宗教、心理學、醫(yī)學、行為科學、決策學、價值學等等都關注的問題和提出解答、解決的辦法?偟膩碇v,就是可從真、善、美三大方面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本文主要分析、理解美學的問題,所以,首先從美學方面先講,然后涉及其它方面。
人的本體結構已規(guī)定人作為主體一刻也離不開客體。這客體如空氣、水、陽光、食物、居住地、性生活伴侶、或延續(xù)后代的配偶等等,同時本能和自覺地離開、躲避、或消除不利于自己、或損害自己的客體,如猛獸、壞人、有毒物質(zhì)、自然災害等等。這是人的需要。有需求則“欲”就產(chǎn)生。需求是在判斷、選擇、行動中落實的,這已包含著感覺、美感、審美判斷了,欲望貫穿著整個過程。審美判斷、選擇、落實的經(jīng)驗多了,欲望的成功率高,就享受到更多的成功感、快樂和美感。知識、水平、審美能力、人生境界也隨之提高,欲望自然地綜合上升,這是人之常情。從需要到欲望,發(fā)展到欲望到需要,從只有生理需要發(fā)展到心理需要,從物質(zhì)需要發(fā)展到精神需要。需要和欲望的種類越來越多,層次逐級提升增加。這是類的發(fā)展必然。事實上,人不可能沒有欲望。如果一點欲望都沒有,就像死人、或像石頭般的死物。有的智慧者,在練功時,可以收住欲望,暫停一切念想,為的是身心健康、增強自身的正能量,讓頭腦更加清醒、靈敏,然后更好地追求要達到的目標。這些人,清楚地知道,每個人有限的身心,不可能滿足無限的欲望,對“欲”要有個“度”,并須依道而行。如果過了“度”,不依道而行,濫“欲”,則對身心帶來損傷,甚至死亡,出現(xiàn)痛苦就不可避免。大量的事實告訴人們,“欲”具有兩面性,既可更帶來快樂,又會引起痛苦。關鍵是否能依“道”把握“度”。
為了解除人生、或生活的痛苦,人類有史以來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和具體的落實措施,而王國維主張“只有求助于美和藝術”,用美和藝術解決“欲”所帶來的痛苦。他這種方法,只有很少人能做得到,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求助于美和藝術,在某種意義上看,只是將“欲”的注意力、情感、活動方向轉(zhuǎn)移,用新的興奮、審美享受、帶來的快樂抑制住原來的興奮、痛苦。當然,這也屬于方法之一。只是對很多人是沒有效果的。能有效果的,應是具有很多綜合條件,善于審美和藝術素質(zhì)較高的人,但他難道不明白,也有不少人,因為美和藝術而引發(fā)出更多的“欲”,因求之不得,帶來痛苦嗎?有的人因為美和藝術產(chǎn)生了想入非非,或勞神傷身,或朝不保夕,貧困潦倒,產(chǎn)生了諸多的痛苦。所以,看問題要善于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理解,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王國維仿佛也感悟到以上的問題,他說:“且美之對吾人也,僅一時之救濟,而非永遠的救濟!边@話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也是有效的。但他只感悟了大部分,還有少部分人是因為美和藝術獲得了長久的救濟,例如有的美學教授,著名的書畫家、雕塑家、文學家、音樂家、歌唱家等等。他們從事美和藝術的職業(yè),獲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因此有了豐厚的生活費用,尊嚴、地位、婚姻、培育后代、教育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等等都因此得到良好的效果,過著滿意的、無痛苦的生活。所以,看問題要全面、立體、動態(tài),主動運用四十二維時空觀。從另一角度看,“美和藝術”都屬于色的部分,要解決人生的痛苦,不能靠單一部分,而須要色空并用。
人們應該清醒、清楚地知道,人的本能和自覺的美感、審美能力是人類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趨吉避兇、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法寶;是塑造優(yōu)秀的人格、防止社會高度分工所引起的異化、純潔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按美的規(guī)律去建造,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動力,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更高的境界的永不枯竭的正能量源泉。須高度重視自覺努力發(fā)展。
從具有普遍意義來講,要全面地、有效地解除人的痛苦問題,須從真、善、美三大方面入手,善于色空并用,動靜結合。如果只從一個方面去解決,對很多問題是欠缺破解的力量的。當然在實際的操作中,要根據(j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段的實際情況,以其中一個方面、或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或一個問題的解決,其它的做法作相應的配合,痛苦就容易消除了。例如,有病痛的人,吃對了一劑藥,病就治好了。又如,不少人因貧窮而帶來諸多的痛苦,一旦徹底解決了經(jīng)濟來源的問題,眾多的其它問題,也很快得到了解決。這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到解決,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的哲學道理。求真,主要是哲學和各門科學,重在所求得的“真”,有效地應用于實踐、各種體驗上。真就是指本原、自身、實在,認識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真是與假、偽相對的。人要主動地解決一切問題,都必有正確的認識,采取正確的方法,實行有效的做法。當然,解除生活、或人生的痛苦也不例外。人類針對不同的問題、困難、痛苦已發(fā)展出各個學科、部門,有針對性地專門地處理,如面對疾病,有醫(yī)科、醫(yī)院,為解決糧食、饑荒問題,有農(nóng)科和糧食生產(chǎn)部門等等。所以,追求真理非常重要。真理遍布一切。充分反映在哲學、科研、經(jīng)濟、教育、軍事、醫(yī)療、體育、治安、經(jīng)營家庭之道、會做個人奮斗的可行性計劃等等,各個領域之中,也時刻體現(xiàn)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之中。對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須理解和坦然面對。心中沒有真理,在世上寸步難行。一切都將過去,只有追求真理、認識真理、踐行真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當然也包括解決人生痛苦的問題最普遍、最有效的良方,是讓生命通往幸福、快樂,獲取更大之自由度的必由之路。
正確的善的理念、意念、思路、思想和活動,是從物質(zhì)上、精神上、人的身心上獲得吉祥、安康、解除人類痛苦的重要途徑。善的含義是:善良、慈善、仁愛、親善、友好、美好、吉祥、圓滿、完好、淳厚、擅長、好好的等意思。善是與惡相對。人們只有通過“求真”,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善”,而不被假善真惡所欺騙,才更好地確立善的正信、正念、正行。這也涉及選擇正確的信仰問題。善行就是利益眾生,做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善行就是努力使自己身心健康、精神飽滿、勤奮、積極、向上,言行善良、合于道義,對人誠信友好,遠離壞人壞事和惡習,敢于同一切丑惡現(xiàn)象作斗爭,才能培養(yǎng)、壯大正能量和高尚的情操,常積德行善。積極參與把災害防范于未然、慈善公益活動,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在助人中感悟人道,廣結善緣,明了生活的真諦,得到快樂,形成崇高的人格!學習、掌握多種身心調(diào)節(jié)和鍛煉的方法(包括一些有效的“空的法門”),經(jīng)常有規(guī)律地體育運動,努力做到擁有多種生存和發(fā)展的本領,保持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終生學習、進取的精神。這樣,幸福、快樂的生活會不斷增多,人生的痛苦、災難就會減少。如果大家都這樣努力去做,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就層出不窮,壞人壞事就會減少。圍繞善的問題,古往今來的論述和故事很多,這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應該好好地繼承這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我們應該在新的大時代中,發(fā)揚光大、作出新的貢獻。當代社會,與慈善、公益有關的單位、機構、組織、協(xié)會很多,它們各自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只要更多的人自覺地有更多的善念善行,形成強大的善的力量,我深信,痛苦在人間就會越來越少,社會就更多的幸福、安康、吉祥、快樂。
大量的事實和道理告訴人們,王國維提出用美和藝術來解決“欲”所帶來的痛苦,只能對極少數(shù)人有效,而且他也知道這只是“暫時的救濟”。而且方法單一,力量單薄。要想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離苦得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有眾多充滿愛心、慈善、公益人士積極地從大量的人、財、物、科技等方面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有方法、有步驟地推進,要從真、善、美三大方面努力入手,通過物質(zhì)、精神、身心安康三條大道去落實,才可能取得較全面、較圓滿的效果。這樣才使人間不斷地向著真、善、美的崇高境界發(fā)展。
叔本華認為生活的本質(zhì)是“欲”,“欲”得不到就痛苦,“欲”得到了就無聊。所以,人生是悲劇。王國維繼承了叔本華這思想,認為“欲”與生活與痛苦是合一的。我則認為,生活的本質(zhì)是人本能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不斷進行感受、學習、追求和享受著真、善、美,并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xù)不斷地感受、學習、追求和享受更全面、更自由、更高層次的真、善、美,直至生活的停止,又由后一代繼續(xù)如此接力,一代一代地進行,以至無窮。這過程,力爭從物質(zhì)上到精神上都得全部、或部分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如果在物質(zhì)上得不到滿足,也在精神上能夠涉及。這生活的過程,既有快樂、如意、又有痛苦、失落和無聊的時候。關鍵的問題在于不同層次、不同的個人對真、善、美的理解既有相同相通之處,又有不同的具體地方。其中因信仰和價值觀的不同,對真、善、美的理解也不同。大部分人是按照自己的情況去理解、去追求自己認定的真、善、美。只有具備高度理智、高尚人格的人去追求合理的、公認的真、善、美,還為他人、社會、甚至整個人類、所有的生命去追求真、善、美。自私自利的人,常不顧損害他人的真、善、美,來滿足自己的真、善、美,甚至有的壞人惡人,他們不擇手段、違法犯罪來毀損他人、社會、民族、國家或人類的真、善、美,來滿足自我認定的真、善、美。由此可知,關于真、善、美的問題,家庭和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的教材、社會主流力量等的正面引導是非常重要,對人的態(tài)度、立場、觀點、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所追求的目標進行認真的審美判斷是非常重要。人類之間是有共通感的。盡管不同的人怎樣具體地理解和追求什么樣的真、善、美,但有很多最基本之處是大致相同的。例如,追求舒服、健康、減少病痛、美感、暢快等等,共通感常具體反映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性生活等等上。而具體的個人生活本質(zhì)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對生活的主要追求、信仰、人生的經(jīng)歷、職業(yè)、專業(yè)、所從事活動的效果上,反映在對真、善、美的獨特的理解上。所以,不能千篇一律地看待人的生活本質(zhì)。當然,社會應該大力提倡慈善、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鼓勵更多的志愿者服務,弘揚追求高尚的、為他人、為社會、以至為整個人類作出貢獻的這種真、善、美的偉大精神,人們能在這種偉大的精神鼓舞下,努力學習、工作、奉獻,提升美學境界,自然就放下雜念,減少很多的痛苦,帶來很多的笑聲和快樂,通過這樣的努力,就能成就了崇高的人格。這樣的生活,是充滿價值和意義。
王國維的審美無利害關系的觀點,也像叔本華那樣,主要是受康德的哲學思想影響。其要害之處在于:首先是認為美是天才可以感受到的,將美放到高不可攀的象牙塔頂,而不清晰人的本能就有美感,連不少動物都有美感。第二,更不明白,美感、審美判斷是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運用,連到市場買菜都需要,既是家常日用的需要,也是對偉大的文學、藝術等等,以至社會規(guī)范、國家制度、國際大事等進行評判的必需。美感、審美在人類中由低到高,拉開了非常多的層次。當然,對深奧的、復雜的偉大文學、藝術作品等進行正確的審美判斷,是須要經(jīng)過努力學習、訓練才能掌握相關的能力。人類不但具有本能的,還有自覺的;不但有對物質(zhì)的、具象的,還有對精神的、抽象的,不但能對形式的、還可對內(nèi)容的產(chǎn)生美感和審美能力。在我的感覺里,有這樣的印象,就是有些人,在藝術館里,看著優(yōu)美的逼真石雕、油畫中的裸體美人時,被驚艷銷魂,整個精神狀態(tài)被眼前一亮所鎮(zhèn)住了,瞬間忘記了一切,當然也包括忘記了利害關系,后來冷靜了下來細想,這些作品自己不可能擁有,又不能觸摸和對話,只能觀賞、陶醉一段時間,不發(fā)生任何實質(zhì)性的利害關系。當然,也存在有人興奮不已,想入非非,夜夢不止。這都說明,對美和藝術的審美,是具有兩面性的,需要正面引導。其實,利害關系是劃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物質(zhì)部分,二是精神部分的。現(xiàn)在法院的判決也有精神賠償?shù)臈l款。這種對藝術品的審美享受,雖然沒有發(fā)生物質(zhì)交換的利害關系,但已在精神上產(chǎn)生了利害的關系。精神享受是很高級的利益。王國維所講的“一時之救濟”,就是利益。所以,美感、審美不單是對美,、對藝術品或?qū)ζ渌,不是無利害關系,而是只存在利與害是大還是小,是物質(zhì)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的問題。如果主觀上認為無,也屬精神幻覺。事實上正好恰恰相反,現(xiàn)實中所發(fā)生的美感、審美分分鐘是與利害相關。舉個當代的簡單例子說明一下:人們在看微信,一不合意,即轉(zhuǎn)看另一畫面,以免浪費時間。時間是寶貴的。美感、審美需要時間。
第二、王國維認為:“美的性質(zhì)”是“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他主張美是天才的產(chǎn)物。“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肮叛拧笔恰八囆g之美之形式之美”,是“第二形式”。他還認為神、韻、氣、味,是后天的、經(jīng)驗的、深層次概念,不是先驗的概念,“不必盡俟天才”,“亦得以人力致之”。
事實上,從古至今,人們都在不斷地探索美的現(xiàn)象、美的規(guī)律、性質(zhì)。由于美能帶給人的愉悅,自然就努力接近、熱愛美,并想方設法利用美、運用美。不但將美作為精神上的能量,還要化為物質(zhì)的力量來使用。人們自身的打扮、制衣、建房、制造各種用品、改造環(huán)境、建立各種關系、學科、制度等等,都離不開直接或間接運用美的知識。美不單是天才的產(chǎn)物,是幾乎每個正常的人本能就有美感、審美能力,加上后天的學習、訓練,就更加強化了美感、審美能力和自覺加以運用。美不單在形式上,還在內(nèi)容里。例如,人們要欣賞一部很有藝術高度的小說,除欣賞它的形式美外,肯定離不開它的內(nèi)容美。又如,有一定境界的審美者,愛上一個人,不只是愛上她外表的、形式的美麗,還會愛上她美好的靈魂和內(nèi)涵等,包括語言美,言行有禮有度,愛幼敬老、多才多藝等等。觀物確實存在著著我色彩的現(xiàn)象,但不可能“皆著”。王國維還將“古雅”定為“第二形式”的形式美。其實,“古雅”的美,既有形式美,也有內(nèi)容美。形式與內(nèi)容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現(xiàn)實的觀察中,會出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難以截然分開的情況,從某種角度、層次看,有的形式就是內(nèi)容,有的內(nèi)容就是形式。例如,在幾何圖案、有的服裝設計等,形式和內(nèi)容是很難分開的。具體的審美者對具體的對象進行審美時,常具有個性化和帶主觀性成分的特征,人們不能絕對地說,這一東西就是“第二形式”的形式美,而絕對沒有“第一形式”美和一切內(nèi)容,或者相反。事實上,所謂“第一形式”的美和“第二形式”的美,是相對而言的。關鍵是從不同層次和角度進行審美。“第二形式”美在另一個層次、角度去審美,可以是“第一形式”美;“第一形式”美,選擇另外的層次、角度去審美,就成了“第二形式”的美。要弄通這些問題的重點,在于弄明白王國維所講的“天才”,和事實上是存在人的本能美感、審美能力,同時人經(jīng)過學習、訓練后所掌握的審美能力和自覺地審美,處在不同層次、審美角度;觀察和研究的結論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在神、韻、氣、味方面,當然無可否認后天的學習、訓練是非常重要,但人們可以從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傳記中知道,后天努力結出的果實,也滲透著先天的氣質(zhì)。其中先天的身與心、氣場的能量,也灌溉在其中,不能說絕對的、全部是后天學習、訓練所得。
第三、王國維認為:“美術之所寫者,非個人之性
質(zhì),而人類全體之性質(zhì)也。”藝術的個性“貴具體而不貴抽象”。“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藝術的個性既然是貴具體而不貴抽象,進入境界去寫真景物、真感情時,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性質(zhì)。否則,就難以達到逼真的程度。當然,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也能反映出一部分人的性質(zhì),甚至是人類全體的性質(zhì),或能揭示出“真理”。但也不能否認,有不少藝術作品只是代表著個別的存在。所以說,一件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存在價值,往往具有個別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人們在分析藝術品時,不應顧此而失彼。藝術創(chuàng)作是贊同需要合理地虛構的。我們絕不能認為因為虛構而不真實,就說沒有境界。很多藝術作品需要虛構。
…………。
王國維長期以來被人們稱為“國學大師”、“國師”,在眾多被認為是學術泰斗的學術大師、教授之中,人們將他排在第一位。當然,他和這批大師們對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王國維和一些大師們最核心的思想、主要的美學觀點卻是西方的,以德國觀念主義為傳統(tǒng)的哲學家、美學家的思想觀點為主。對這些思想觀點,我在前面已作分析和理解,在此不作重復。這使我聯(lián)想到王國維那代人的一批重要人物和具有崇高地位的成群文化人士,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留過洋”,會講些“洋話”的,回到中國后都非常吃香,享受豐厚的待遇,對中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又使我想到當時中國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中,各種勢力在進行激烈的矛盾沖突,那個風雷激蕩、濁浪滔天中的社會不可避免地充滿復雜性的矛盾和時代的局限性,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
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審美素質(zhì)、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之精神非常重要。讓更多的人認識、理解、獲得真正的、行之有效的真、善、美,遠離假、丑、惡,達到離苦得樂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最后,我用王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來結束本文:
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
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
綠窗春與天俱暮。
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
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本集責任編輯:詹鄧 嚴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