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得(第二百四十六集)
羅國正
(2023年3月)
3046、清朝畫家董棨,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繪畫可把“家貧境苦”變得“陶然自得”,“內(nèi)可以樂志”,“外可以養(yǎng)身”,“非外境之所可奪也”。
2、“畫固所以象形,然不可求之形象之中,而當求之于形象之外”,即“不求似而似者矣”。
3、“然氣息仍欲秾深沉厚”,疏放有高渾;清澹饒神韻;高潔現(xiàn)宏敞;絢爛極,歸平淡。
4、“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體”;“用古人之規(guī)矩,而抒寫己之性靈”。
5、“筆不可窮,眼不可窮,耳不可窮,腹不可窮。”在這過程里得到至樂、情趣、陶情。
6、“不可以一格”。
7、“畫貴有神韻,有氣魄”。
8、“寫山水以位置闊大,氣象雄偉為主”。
董棨出生于文化氣息濃厚的家族,他父親善詩畫,他還得當時的高人指點,加上勤奮好學,在繪畫上取得耀人的成就,賣畫取得巨資,一半資助他人,自己卻過著節(jié)儉的生活。所以,他有繪畫可把“家貧境苦”變得“陶然自得”,“內(nèi)可以樂志”,“外可以養(yǎng)身”,“非外境之所可奪也”的深刻感受。很多書畫家難以做到這方面,更何況冒充書畫家的那批人,就更不足論了。董棨的人生態(tài)度,和有條件長期地維持這種人生態(tài)度具體地落實到生活中、繪畫創(chuàng)作中,確實令人欣賞,這也是他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董棨繪畫美學思想的核心是:學習、繼承前人的法,為的是用。用來有所創(chuàng)造地、不拘一格地,抒寫出自己的性靈,這努力不斷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追求達到作品有神韻、氣魄,得到陶冶性情,得到情趣、至樂。
3047、清朝中期文學家方東樹,是安徽桐城人。下面選一首他的詩給大家欣賞: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方東樹一生著述甚豐,其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求通其辭,求通其意也。求通其意,必論世以知其懷抱,然后再研其語句之工拙得失所在,及其所在然,以別高下,決從違。而其所以學之之功,則在講求文、理、義。此詩之正軌也。”
2、“詩文別有能事正,不關(guān)義理也”,“詩文須神氣渾涵,不露圭角”。
3、“凡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精神者,氣之華也”,“大約詩文以氣脈為上”。
4、“擺脫一切,空諸依傍,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以韓愈、蘇東坡、黃庭堅為榜樣。
方東樹的觀點明顯自相矛盾,一方面反復強調(diào)桐城派的“義法”,同時又追求“擺脫一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和禪家的圓通自得。
3048、清朝書法家、文學家包世臣,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孫,安徽涇縣人,出身于“食貧居賤”的下層知識分子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資質(zhì)絕人,精熟經(jīng)史,長期在官府中當幕僚。嘉慶十三年舉人,直到六十四歲,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才當過知縣,但一年多就被排斥罷官。雖然他地位低,但名氣大,知識廣博,如:農(nóng)政、漕運、鹽務(wù)、貨幣、水利、賦稅、軍事等等相當熟悉。成為當時很多封疆大吏(如林則徐等)重視的“全才”幕僚。他自負甚高,認為自己的書法在“二王”之后,舉世無雙,天下第一。后人卻這樣評:包世臣的書法,肉勝于骨,只入二流書法,但他的書評,確屬人間一流。我認為,這評價是中肯的。下面我將他的主要美學觀點歸納如下:
1、在書法方面,他推崇“平和簡凈,遒麗天成”的為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的為妙品。
2、“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zhì)。然性情得于心而難名。形質(zhì)當目而有據(jù),故擬與察皆形質(zhì)中事也。”
3、“曲直之粗跡,在柔潤與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于形質(zhì),圓扁在形質(zhì)而本于性情。”
4、“積力既久,習諸家之形質(zhì),性情無不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抒軸矣。”
5、“北碑字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變態(tài);唐人書無定勢,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所以,他主張雙鉤懸腕、實指虛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歸于氣滿等來掌握北碑的執(zhí)筆運鋒方法和結(jié)體之美。這些都對當時和后世的書風影響很大。
6、他認為,文章不同,體制各別。主張散文要宏博通達;言、記事要“通附于事”,不贊同“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則無以自尊其文”。
7、“尋常小文”,無須“強推大義”,“事無大小,茍能明其始卒,究其義類,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關(guān)家國也。”
8、“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嚴。”
9、“典型具在,轍跡各殊”,以先秦西漢文為范。
10、“所謂法者,精而至博,嚴而至通”。
包世臣是典型的全才幕僚,還精通書法和散文的美學。強調(diào)書法妙在表現(xiàn)性情、關(guān)鍵善用曲筆,達至柔潤。他對“北碑”、“唐人”書法的評價,我以為他是用晉二王書法作為最佳的審美標準衡量的。所以,得到非常多的書法愛好者、甚至書法家認可。在散文方面,他反對脫離具體實際去談“道”,認為文章的美丑有自身的規(guī)律,要審美規(guī)范與靈活性相結(jié)合。無論在書法還是散文上,他都注重審美的個性感情,與袁枚的性靈說有相似之處。
3049、湯貽汾屬于在美學史、藝術(shù)史上極其罕見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人無論多么的優(yōu)秀,在強大的環(huán)境壓力、時代的大變遷中,顯得多么的無奈,同時驗證了家族的氣脈對人生的巨大作用,每一個重大關(guān)口的選擇對人生的影響是多么的重大。下面先簡約講講他的人生故事:
湯貽汾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今常州,卒于咸豐三年(1853),享年七十六歲。童孩時就隨父母到福建,他的祖父調(diào)任臺灣鳳山(今高雄縣)知縣,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發(fā)林爽文起義,破鳳山城,他的祖父和父親同時遇害。乾隆六十年(1795),湯貽汾才十六歲,因襲云騎尉世職,歷任蘇、粵、贛、浙省守備、都同、參將。后升溫州鎮(zhèn)副總乒(從二品官),因病未赴任,居南京,在雞籠山筑隱琴園,頤養(yǎng)天年。湯貽汾在當武官的仕途上,一波三折,曾被誣陷,沒收了全部家產(chǎn),靠烈屬的慰問金渡過生活,后得平反再度任職。由于他家人口多,只靠他一人的收入,所以,他還須賣畫來補貼家用。有一次,由他負責維修民捐的、年久殘舊的軍船,不慎船在大修其間沉沒,被朝廷免職,后經(jīng)調(diào)查客觀原因,此船太殘破,他負責此事沒有任何貪污行為,加上他的上司和百多官員為他說明緣由、擔保,才得復出。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金陵,他賦絕命四十言后,投池殉身,謚貞愍。從湯貽汾一生經(jīng)歷看,給人強烈的感受是生命的“無常”。
湯貽汾屬于儒雅將軍,他戎馬一生,是武將、詩人、畫家,又被稱為學者等美名兼于一身的人物。他博學多才,凡天文、地輿、百家之學都深造,書、畫、詩、文皆精練,彈琴、圍弈、擊劍、吹簫等達上乘。尤其在繪畫上,他主要學董其昌,成就非常突出。后人評,能讀懂湯貽汾的畫,就可理解明、清兩代繪畫藝術(shù)。他的作品至今都是作為美術(shù)館的重要藏品。湯貽汾的儒雅可謂傾倒一時,開啟了一個家族的畫家時代。他的夫人、兒女共五人,都是畫家,各有所長,盡入《歷代畫史繪傳》,湯貽汾孫輩、曾孫輩都是成就斐然的畫家,名聲顯赫?梢哉f,湯氏畫派,眾星璀璨,他們的藝術(shù)影響力,在當時堪稱翹楚,譽滿京華,也得到懂書畫的慈禧太后賞識。
湯貽汾顯然聰明絕世,天性多情,下面與讀者分享較充分反映他晚年身心狀況的詩句:
泉石無非娛老物,
神仙不過煉心功。
別來腰腳猶粗健,
兩耳唯于世事聾。
下面將他的美學觀點摘要如下:
1、作畫應(yīng)如“造化生物,無所施為,造化發(fā)其氣,萬物乘其機”;“意之所至,即氣所發(fā),筆之所觸,即機之所乘”;“幻于無形”,“形于有聲”。
2、“經(jīng)營慘淡,則無一非因弱而就,生氣生機,全無覓處”。不能“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來創(chuàng)作。
3、“畫,象也”,“畫成而不見其筆墨痕跡,望而但覺其真者,謂之象”。自然傳神為“上乘”。
4、有“天資夙慧”,“可以言畫”。“畫之道,如酒有別腸,詩有別才,不能蓋終不能也。善悟者,觀庭中一樹,便可想象千林;對盆中一拳,亦即度知五岳。鈍根者,雖閱歷萬里,無一筆之生機;即辛苦百年,少尺幅之入殼。”“故非博覽山川,漁獵書史,而即可以知畫也。”
5、“以造化生物入其胸,則象物;以古人入其胸,則僅能象其象。”應(yīng)“畫,象也,象其物”。(這是一個重要的美學命題)。
湯貽汾著有《畫眉樓集》、《琴隱園詩詞集》、《畫鑒析覽》。他的意念、作品、觀點屬于古典主義的范疇。強調(diào)自然傳神,天資、感悟加上意、氣、筆、機有機的統(tǒng)一,可創(chuàng)作出上乘作品。他的作品風格,一方面深受中國傳統(tǒng)古典主義繪畫的影響、局限,顯然他是非常樂于接受這種美感,并取得成就;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滿足了當時出資收藏他作品的人的審美情趣。這樣就自然形成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良性循環(huán)。
從湯貽汾家族幾代人的行為來看,可以確定他們的一個共同信條,就是:“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他們的個性中具有勤儉、好學、節(jié)亷、勇敢、忠于職守的特點。如果處于太平盛世,他們可以比較幸福地渡過一生,還很有可能為后世留下更多的美學見解和藝術(shù)品,可惜的是,他們處在戰(zhàn)亂的年代,讓他們的經(jīng)歷、故事既折射出歷史的悲劇,又反映出對時代變遷的無奈而凄美的人生。
我以為,對湯貽汾和他的家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他的理念、作品深入研究、思考,可以對人格美學、藝術(shù)美學、家庭和家族美學、教育美學等等有很多啟發(fā)、收獲,從中產(chǎn)生感悟,感悟美感的種子是如何生根發(fā)芽,感悟生命的成長與“無常”,感悟信念與堅持的關(guān)系,感悟人格魅力、動人的故事、高雅精神的長存,感悟藝術(shù)可以延續(xù)生命………。
(待續(xù))
本集責任編輯:詹鄧 嚴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