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知道嗎?和王俊凱搭戲的那個小女孩是徐崢女兒!」
這是看完電影《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后,女兒跟我說的話。
看了女兒拿給我的截圖,我才想起電影里有這個一個角色。
女兒說,徐崢女兒徐小寶是王俊凱的粉絲。
追星這件事,徐崢夫妻倆一直都比較支持。
女兒過生日,陶紅問要不要想辦法請王俊凱來參加?徐小寶覺得不合適,連連說不要。
女兒喜歡王俊凱這件事,徐崢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徐崢拍攝《我和我的家鄉(xiāng)》里《最后一課》的時候,剛好也有王俊凱參加。
在拍攝片場,看得出徐小寶有些不好意思,但眼神一直緊緊跟隨著偶像。
因為容貌,徐小寶曾被同學嘲笑長得丑,為此傷心了一段時間。為了保護女兒,夫妻倆很少帶她露面。
但自從追星后,徐小寶心態(tài)好了,也變得更開朗了。
這也是徐崢陶紅夫妻支持女兒追星的原因。
追星,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大多數(shù)父母并不認可,怕孩子荒廢學業(yè),也擔心追星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昨天,表姐哭著給我打電話,說侄女已經(jīng)兩天沒吃飯了。
原來侄女因為偶像的事情,在學校和同學吵了起來,最后還動了手。
回到家,女兒還梗著脖子不肯認錯,「我就是要罵她偶像,她活該……」
表姐很震驚,平常乖巧的女兒,竟然會用如此不堪的語言侮辱一個陌生人。
看著這樣的女兒,表姐氣惱地沖進房間,抱著一個紙箱跑下樓,將女兒收集的雜志周邊扔進垃圾桶。
「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她卻騙我們說要補課,錢全花在追星上。現(xiàn)在她還要死要活的,這以后怎么辦?」
看著表姐唉聲嘆氣的樣子,我內(nèi)心很不是滋味。
雖然這樣的行為有些不妥,但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
孩子追星,有時候確實很讓人頭疼。作為父母,到底應(yīng)該怎么對待?
前段時間,佛山一個高一女生癡迷追星的新聞上了熱搜。
據(jù)這個媽媽說,她女兒像是入了邪教一般,腦子里只有追星,沒有絲毫學習的心。
她會在半夜把已經(jīng)睡著的媽媽喊起來,讓媽媽給自己轉(zhuǎn)賬,去買偶像的新歌,情緒十分亢奮。
不僅如此,為了買偶像代言的產(chǎn)品,她甚至找同學借錢。幾百幾百的錢花出去,也不管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日后能不能還得起。
更讓媽媽擔心的是,女孩無腦追星前后斷崖式下跌的成績。
語文從105分下降到21分;數(shù)學從60分下降到9分;英語直接從128分歸0;這三門主要科目的分數(shù)直接從293,降到30分……
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個例。
綜藝節(jié)目《放學別走》中,16歲的陳思媛曾說,追星就是自己的生活。
家境并不算富裕的她,在追星上已經(jīng)花費幾十萬,時常混跡于機場蹲守偶像,不但耽誤了學習時間,甚至還被下達了休學通知書,而她對此卻毫不在意。
為了支持偶像,有些粉絲不僅自掏腰包,還鼓勵其他粉絲努力「氪金」。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癡迷追星?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說: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追尋自我認同。崇拜偶像,就是獲取自我認同的方式。
說白了,追星多半是因為,孩子還沒有找到「自己」。
幼時,孩子和父母會產(chǎn)生一種共生關(guān)系,以為父母就是自己的世界。
當孩子度過懵懂的童年,他們就會慢慢脫離父母的「掌控」。
面對更加繁復(fù)的世界,孩子心里還沒有給自己建立起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就會憑直覺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他們下意識會關(guān)注那些具有自己欣賞特質(zhì)的人,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就會成為他們崇拜的第一人選。
有研究者表明,「追星者」往往對自我有著更低的評價與自尊,而偶像身上的魅力與特質(zhì)恰好滿足了他們對自身的許多期許。
追星,其實就是在追尋「自我」。
在追星孩子眼里,偶像就是另外一個已經(jīng)成功的「自己」。
很多人對追星褒貶不一,究其原因不是追星本身,而是害怕孩子迷失。
孩子追星本身并沒有什么錯,但重要的是,要有邊界有分寸。
主持人小芮是資深追星族,今年剛從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yè)。
高中的時候,她也曾捧著親手疊的紙玫瑰,樂滋滋地為偶像劉惜君送機,興奮地告訴偶像,自己要成為一名主持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聽到偶像的歌聲,她努力進入學校的廣播臺,學習音頻、視頻制作,甚至還去學配音,能言善道地「安利」偶像……
從機場送機的高中生,搖身一變成為專訪偶像的主持人,再到《奇葩說》中大放異彩的辯手,小芮用行動詮釋了追星的最佳姿勢。
《明星大偵探》里有一段話,偶像是鏡子,折射的是你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偶像是力量,給予你面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北大新生鐘芳蓉,非常崇拜敦煌藝術(shù)院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
當年,樊錦詩一心扎進敦煌的懷抱,留在了西北沙漠戈壁灘,幾十年如一日地為敦煌莫高窟操勞,只為抵御歲月對古跡的侵蝕。
正是樊錦詩先生對莫高窟的熱愛、對金錢的淡泊名利,撼動了鐘芳蓉的內(nèi)心,讓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考古專業(yè)。
歸根到底,偶像就是自己渴望成為的模樣。
崇拜偶像,就是憑借自己的努力,修復(fù)自身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縫隙的過程。
新東方GRE老師、牛津?qū)W霸何若東曾坦言,自己中學時學英語非常吃力。
可是他卻喜歡上了《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英國籍的女演員艾瑪·沃特森。
為了拉近和偶像的距離,他開始努力學英語,不但成功留學英國,還獲得了牛津和倫敦政經(jīng)雙碩士學位。
2011年,他終于得到了偶像的簽名,成為了追星贏家。
崇拜偶像不是盲從,而是從對偶像的熱愛中,找到自己前進的動力。
去年9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了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現(xiàn)場頓時變成一場粉絲見面會。
有學生說,看到袁隆平院士的時候,心里熱血沸騰,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看來,追星本身并不是壞事。
要分清楚,孩子追的,到底是顏值?性格?還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或者只是通過「追星」這件事,來逃避現(xiàn)實?
當追星帶來負面影響時,錯的一定不是「追星」這件事,而是對孩子的教育。
前段時間,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上一炮而紅。
這個同時背著「北大學霸」和「網(wǎng)紅」標簽的女孩說,偶像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曾經(jīng),李雪琴總是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渴望從別人身上找尋存在感,但卻又不想被人討厭,生活總是「喪喪的」。
看似豁達的女孩,一度要靠著藥物來控制自己的抑郁癥,甚至還因悲觀而割過腕。
2018年,李雪琴隨意地拍了一段視頻,沒想到卻得到了偶像本尊的回復(fù),這給她「懶散又喪」的內(nèi)心掀起了一絲波瀾。
正是偶像善意的回復(fù),讓她重燃了一些對生活的熱情,有動力繼續(xù)經(jīng)營生活,才成就了今天脫口秀上的黑馬。
所以,孩子追星未必是壞事。
正能量的偶像可以成為孩子的精神追求,可以激勵孩子奮力追逐偶像、成為偶像、甚至超越偶像。
希望父母都能蹲下身,用心看看孩子。
告訴孩子,追星是追逐偶像的光而不是那個人,鼓勵孩子努力拼搏,在精神上與偶像一起成長,砥礪前行。
作者:唐小西
來源:凱叔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