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吳山天風(fēng)我們到了最有趣的景點十二生肖石
十二生肖石
原名“巫山十二峰”
我們每個人都尋找了自己的生肖,其實自己看是很難辨認的,看石角度極為重要,就算在介紹導(dǎo)引圖上看了還是認不出哪塊石頭是哪種生肖,好在我們有王老師,仔細的把每個生肖的形態(tài),要從哪個角度去看才能辨認都告訴我們,好奇心爆棚的我們把十二生肖找了個遍哈哈哈,印象最深的是探出半個腦袋的豬和張大嘴咬住骨頭的狗,還有盤旋在所有生肖之上的龍
十二生肖石的左邊就是瑞石古洞
瑞石古洞
“瑞石古洞”為陳其采所題寫,這個人是浙江吳興人,辛亥革命時滬軍都督陳其美的弟弟,也是后來陳果夫、陳立夫的叔叔。“為壽者相”是民國時擔(dān)任過浙江儲蓄銀行經(jīng)理的蕭山人韓本道所題。乾隆皇帝曾多次來游覽吳山,最愛的就是瑞石古洞,也曾經(jīng)在這里賦詩,為什么皇帝的詩沒有刻在最高的石頭上?因為皇帝的詩有個更好的去處...瑞士古洞內(nèi),最好玩的石頭是飛來石,也是造化鐘神秀,不大不小的石頭,正好卡在了石洞的頂上,如同飛來一般。
在古洞前,領(lǐng)隊拿出了一副水墨畫給我們觀賞,當(dāng)然,沒什么藝術(shù)造詣的我一點也認不出這畫中的景色,還是得借助王老師的講解,看完水墨畫,進洞走了一圈,洞口很小,一次只能進1-2個人,不得不感嘆這自然奇觀,天然形成的古洞十分有特色
下行的路上再一次看見了一朵花獨自開在草叢里,之前在有美堂的草叢里就見到一朵,不知道怎么生的種子長在吳山的草叢里,每次只有零星的一朵,問了領(lǐng)隊說這是彼岸花,以前只在電視電影里聽說過彼岸花,但從來沒見過真花,彼岸花開的很美,有纖長的花莖,鮮紅的花瓣
感花巖
感花巖石刻面朝東,豎行陰刻鐫蘇軾《賞牡丹詩》于崖上,楷書,字高八厘米,詩云:“春風(fēng)小院卻來時,壁間惟見使君詩。應(yīng)問使君何處去,憑花說與春風(fēng)知。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落款為“熙寧壬子芳春吉旦東坡題”。上方刻有“感花巖”三字,橫向陰刻,行書,字高二十七厘米。詩左右兩側(cè)有明代吳東升題刻的“歲寒松竹”四字,豎向陰刻,楷書,字徑五十厘米。
此巖與一段傳說佳話有關(guān)。相傳唐代詩人崔護游春,信步來到桃花掩映中一處院落,上前扣門求飲,巧遇一位如桃花般美好的女子,第二年春天崔護再尋訪,桃花還是那樹桃花,只是佳人已杳無蹤影。莫名惆悵中,崔護在院墻上題詩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宋代蘇軾到寶成院賞牡丹花,念及崔護其詩其事其人,不勝感慨,寫下《賞牡丹詩》,將“去年崔護”、“前度劉郎”的典故化入。明代人感懷此佳事,便將蘇詩刻于寶成寺后巖壁上。
我們?nèi)サ募竟?jié),剛好詩中提到的花都不在花期,下一次等鮮花盛開還要再來一次感花巖
吳山之旅的最后一站
寶成寺
寶成寺原為五代后晉天福年間由吳越王妃仰氏所建的釋迦院,后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額寶成院,南宋寶佑五年(1257)賜額"寶成寺"。寶成寺現(xiàn)有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fēng)格,為仿民居四合院布局,寺門為石臺門,坐東朝西,大殿橫長,貼山壁而設(shè),簡樸僻靜。正視巖壁上共有造像三龕,左側(cè)龕為蓮花生大師造像,中龕為三世佛,右側(cè)龕為麻曷葛剌造像。右側(cè)一龕最為珍貴,即為麻曷葛剌造像,是中國內(nèi)地僅存的一尊有確切紀年的藏傳佛教造像,開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歷史。龕形呈橫長方形,龕頂略有弧度,高2.45米,寬4.1米。龕內(nèi)又開三個小龕,中間為主尊麻曷葛刺,左文殊右普賢。
到了寶成寺我們的吳山之旅也到了尾聲,大家進入廳堂有序的坐下之后品嘗了杭州的特色“定勝糕”,之后就到了今天的實操環(huán)節(jié)拓印了
拓印,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堪稱國粹,屬于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通過紙墨對雕刻文字或圖案的記錄保存方法。
所謂的拓印就是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濕,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涂布紙上,然后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復(fù)制完成了,這種復(fù)制文字的方法,稱之為"拓印"。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
王老師一步步細細的給我們示范教學(xué),在老師的指引下我們每個人都完成了一副“吳山大觀”的拓印
走完整個吳山大觀的線路,細細品味每一個景點,對杭州的印象又深了一些,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很好的一堂實踐課,俗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平時被工作和柴米油鹽填滿的生活沒有時間閱讀,不如選一個周末來吳山走一走,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聽幾位資深尋友的討論,其他的線路也十分有意思,有機會一定要再來走一走尋城記的線路~身在杭州很久了卻很少細細品味杭城的美好杭城的歷史,甚至這次從吳山下來后是我第一次走到杭州的鼓樓和南宋御街...
“尋城市之根”“探興替之路”“賞風(fēng)物之韻”“觸文化之脈”,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