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的衣冠冢就在
新昌大佛寺。
大佛寺里還有一個亮點,即米芾的“面壁”,面壁對于佛教來說是一種修行,佛教禪宗菩提達(dá)摩曾在此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靜極生慧。
- 穿巖十九峰“穿巖之峰高蒼蒼,峰巒十九摩天光”,是我國壯麗的丹霞地貌景區(qū)之一,山上林木青翠,山下溪澗碧澄見底。因中峰上有圓竅,東西相通,峰峰酷似、峰峰相連,綿延1.5公里,故名穿巖十九峰。
東晉畫家顧愷之曾造訪穿巖十九峰,并形容它是"千巖盡秀,萬壑爭流“之地。
景區(qū)內(nèi)峰、嶂、巖、嶺、洞、溪、澗、瀑、潭、泉齊全,山光水色相映,以雅、幽、奇、險四大特色著稱。
穿巖十九峰里有
全浙江最長的空中棧道,全程5公里,站在空中棧道上,不只尋求刺激,更能擁有開闊的視野,飽覽這奇山秀水。
- 天燭仙境天燭湖集雨面積32萬平方公里,湖長3公里之多,時寬時窄,寬至幾百米、窄至幾米,彎彎曲曲,向幽谷延伸。
乘龍船、快艇,可飽覽古老的電站和雄偉的大壩,欣賞沿湖風(fēng)光。
這里山不高,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樹茂盛,高高低低、林濤陣陣。
樹林中時而冒出一片石林,峻峭崢嶸、怪模怪樣,時而探出一、二尊巨巖,似神似獸、維妙維肖,令人叫絕。
詩意古道 - 天姥山古道
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中說:“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眉目可是人的五官中最傳神的點睛之筆,可見天姥山當(dāng)時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徐霞客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自天臺萬年寺入新昌,游歷天姥山、會墅嶺、班竹鋪等地并記述考察經(jīng)過,霞客古道由此得名。
天姥山的云?芍^一絕,從天臺萬年寺出發(fā),登寺后高嶺,繁花夾道,登兩地界碑,可欣賞天姥云海。
然后經(jīng)地藏寺入新昌縣境,下抵清涼寺,直達(dá)班竹村,一路隨溪谷下行,瀑潭連連,恍若世外桃源。
- 千丈幽谷沿著韓妃江,二十里的幽溪,一路清風(fēng)輕吟低鳴,兩岸青山、綠樹青翠、飛瀑如練,行走江邊,兩座山峰中間夾著條大峽谷,幽深絕美。
著名的新昌歐米伽大拐彎,韓妃江在此蜿蜒而過,很是壯觀。
- 鹽幫古道鹽幫古道,是過去鹽販們?nèi)ヘ滬}的必經(jīng)之路。
古道從大市聚的青白石村出發(fā),沿古道上山,越嶺而下到達(dá)陳山村,可到佛教般若學(xué)本無異宗創(chuàng)始人、東晉名士竺道潛曾隱居三十年的水簾尖,也是南齊著名道教學(xué)者顧歡的隱居地。
鹽幫古道全程景色秀美,水路與陸路交替,是驢行愛好者的經(jīng)典路線之一。
沿溪而行,因山勢影響,從溪流兩岸走,來來回回要過十八次溪,或淺灘、或碇步,造就所謂的
“九曲十八渡”。
詩意鄉(xiāng)村- 下巖貝村下巖貝村已然是一個“網(wǎng)紅村”了,村中一步一景,大到云海景觀、小到村中石階,在歲月的洗禮下都別有一番韻味。
天氣好的時候在下巖貝支著帳篷,早晨拉開帳篷就可以看到云海。
讓孩子穿上古裝往石階上一坐,儼然是一首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村子里還有一個特別仙氣的民宿——山中來信,也是下巖貝為人所知的一大原因,《還有詩和遠(yuǎn)方》節(jié)目組來新昌錄制時也是住在這里哦。
無邊泳池對面就是落日和綿延的山脈,華燈初上,和三五好友坐在院子里喝小酒、聊著天,表白溫柔閑適的良夜。
- 班竹村屬新昌縣南明街道,位于天姥山峰斑竹山西山麓,104國道旁,距離縣城
15公里,是
唐詩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又稱
“天姥門戶”。
班竹為古代天姥、天臺和臨海古驛道上的重要村落,歷史悠久,村內(nèi)古遺跡眾多,古驛道、落馬橋、司馬悔廟、章家祠堂等標(biāo)志性古建筑保存完好,散發(fā)著悠悠古韻。
落馬橋又叫“司馬悔橋”,是古驛道上的石拱橋,當(dāng)年司馬承禎第四次應(yīng)唐玄宗的召見,路過這座橋時后悔了,因此這座橋被命名為“司馬悔橋”。
- 外婆坑村距離新昌縣城45公里,是一個僅有158戶人家的偏遠(yuǎn)小山村。臺門、石頭房等建筑古樸完好,村內(nèi)聚居著苗族、傣族、白族等10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個遠(yuǎn)離城市喧囂的原生態(tài)“江南民族村”。
如今,唐詩之路,將浙東的自然精華串聯(lián)成線,正將這深厚的文化與當(dāng)?shù)鬲毺氐淖匀坏孛舱宫F(xiàn)在我們面前,而
新昌正是這唐詩之路的精華段。詩人們行吟的詩歌絕美篇章也繼續(xù)點綴在這幅山水畫卷之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也將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