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的,是曾經(jīng)無數(shù)的風(fēng)云變幻,是一批批兵戈戰(zhàn)馬的踏過沙場,是曾在城墻上站立過的忠誠守衛(wèi)的身影,以及人們?yōu)槲鋫b之大者獻(xiàn)上真摯的那份感謝。
畢竟,你看一看那些與歷史相關(guān)的地方便知道了。
我們曾在課本上讀過那篇《隆中對》,卻鮮少有人記得隆中就在襄陽。自從東漢末年,劉表把治所遷到襄陽開始,這里便開始與三國發(fā)生過數(shù)不清的多少糾葛。
三國故事的開端,可以從古隆中開始說起。
三國古隆中的嘉靖草廬石碑。
現(xiàn)在的古隆中,其實很美。
這里曲徑幽深,山水相伴,山霧遮蔽,曾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當(dāng)年的三顧茅廬,就是劉備親自三次來古隆中請諸葛亮出山。
而那時諸葛亮,也在這里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圖。在這里,三國的故事開始了。
白起、關(guān)羽、岳飛曾在這片土地上鏖戰(zhàn),而喝著漢江水長大的襄陽人,性格也如這江水一樣,豪邁里帶著溫存。
城與史,城與人,這里發(fā)生過每一分每一秒,最后都形成了襄陽人血骨里的基因。
所謂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笨梢裕@很襄陽。
02
襄陽這座城
它有著南方人的腔,北方人的調(diào)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兒,但這句話放在襄陽,可能有些不太恰當(dāng)。
襄陽這個地方,地處亦南亦北。有些人說它是個“南北派融合” 的地方,硬要說這是個什么味兒的話,也許就是“南北通吃”。
在語言和風(fēng)俗以及方方面面,都有南北兩方融合的特點。
襄陽丨南北融合的方言與風(fēng)俗
明代小說《金瓶梅》寫的是南方的故事,里面使用的方言,可以在大部分襄陽本地話和方言中找到模子。
書中“三不知”(偶爾),“氣不憤”(氣不過),“賭個東道兒”(打賭),“夜不收”(深夜也不回家的人),“葷不葷素不素”(上不上,下不下,不像樣子),“弄的我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無依無靠),“俺們眼里是放的下砂子底人”(心眼寬),“你倒替古人耽憂”(瞎操心),“不知替你頂了多少瞎缸”(代過,頂罪),“少調(diào)失教的,大剌剌對著主子坐著”,“三行鼻涕兩行眼淚的哭”,都是襄陽的日常話。[2]
甚至,有些風(fēng)俗也和襄陽的一樣。
比如,書中寫到小兒受驚嚇,請人“收魂”:“劉婆把一只高腳瓦鐘(盅),放米在里面,滿滿的。袖中摸出舊綠絹頭來,包了這鐘(盅)米,把手捏了,向官哥頭面上下手足,虛空運來運去的戰(zhàn)!盵3]
不難想象,在長達(dá)千年的時間里,是來自南北兩地的文化交匯,以及來來往往的人把這些語言和習(xí)俗帶到了襄陽,并傳至今。
一碗牛肉面丨是襄陽人不膩的鄉(xiāng)愁
城城認(rèn)為,最能直接體現(xiàn)一座城市性格的,一定是食物。
如果一座城市是“剛硬”的,那環(huán)繞它的江水就一定是“溫柔的”。被漢水喂大的襄陽人,生性剛?cè)岵?jì),既愛吃面也愛吃米,亦是“南北通吃”的一種體現(xiàn)。
早早聽說襄陽人一般早上愛吃面,中午吃飯,晚上則是稀飯就饅頭。這些大多是刻板印象,更深的一層我們可以從味道里倆觀察一番。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和《早餐中國》曾經(jīng)專門為了拍攝一碗牛肉面專程來到襄陽,這碗便是這座城市里排名第一的招牌美食——襄陽牛肉面。
它在襄陽人心中地位和出鏡率頗高。
“二兩牛肉面,加雞蛋,再來碗黃酒!”
——大部分襄陽人的一天,是從點一份牛肉面開始的。
吃面,喝酒,是襄陽人覺得最快樂的事情。如武漢人一般,過早少不了熱干面,湖北人吃面,是一種本能的滿足與身心與胃口的暢快。
大多數(shù)小攤的老板,操作麻利,一團(tuán)面,一把綠豆芽,滾水燙熟,倒入碗中,加一大勺熱騰騰的牛油紅湯和牛雜,最后油潑辣子一澆,齊活兒!
和武漢的熱干面一樣,牛肉面里的面同樣是少見的黃色,這是因為湖北人吃面要放很多的堿的緣故。
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被叫做牛肉面,但本地人更愿意喊“牛油面”。
前些天,那個回襄陽老家過年的同事告訴城城,本地人回到襄陽的行程基本就是:早起去漢江邊上走一走,吃一碗牛肉面,再去探親戚。
說是牛肉面,但牛肉牛雜都有,一定要是用牛骨熬出來的紅油湯底,加上“一辣二麻三鮮”的地道口味。
一口堿面,再來一口牛油紅湯,最能讓人醒神開懷!
且在大多數(shù)牛肉面館里,都還會配上生蒜。一口蒜,一口黃酒,才是襄陽人吃不膩的鄉(xiāng)愁。
吃面為何配上黃酒?那是因為襄陽有自己的酒文化。
對于襄陽人來說,酒不能不喝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不喝酒。
愛喝到啥程度?襄陽十八怪里,第十一怪是“早餐吃酒不吃菜”,最后一怪是“請客怪酒不怪菜”,這些都是關(guān)于酒的。
而吃不習(xí)慣這番重口的人,可能第一次會覺得又辣又麻,像是用火鍋底料煮出來似的……還喝酒?怎么受得了啊?
但也有本地人這樣描述襄陽的這碗面里的人生——
“家門口的街道,男人們在熱火朝天地吃牛肉面,地上全是衛(wèi)生紙,紙上浸滿了紅油!
“而桌上的酒碗,不言而喻!
無論是居住在本地的人,還是外地歸來的游子,在此刻都似乎被滿足了。
任何的情緒,在這碗牛肉面前都徹底瓦解,人們的口舌之欲也被這碗黃酒溫潤馴服。
牛肉面,要搭配黃酒。
古有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今有“日啖三碗牛肉面,不辭長做襄陽人”。
亦南亦北的襄陽,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真的要嘗過了才知道。
03
襄陽與這里的24小時
襄陽能和大家一塊兒聊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了。
最能讓大家領(lǐng)略襄陽風(fēng)土人情的,就是像當(dāng)?shù)厝艘粯,在襄陽城里過上24小時,做一天“襄陽人”。
8:00
品鑒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
如果你是外地的游客,吃了一碗地道的襄陽牛肉面后,可以選擇體驗一下襄陽的另一面——
瀟灑。
襄陽這個地方,誕生過很多詩詞作品。
《全唐詩》中有4000首提到了襄陽。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一半詩詞,一半城」的地方。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曾經(jīng)在襄陽寫過一篇《登襄陽城》,寫到了冠蓋里、習(xí)家池等名勝古跡,“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更是被歷代的評論家多有贊譽(yù)。
本土詩人孟浩然,更是家鄉(xiāng)的積極宣傳者。讓好友王維寫下《漢江臨泛》,里面是那句“襄陽好風(fēng)日”成為了后來人們宣傳襄陽市時用得最多的句子之一。
還有李白,更是大揮筆墨寫下《峴山懷古》《與韓荊州書》《襄陽歌》《襄陽曲四首》《大堤曲》《贈從兄襄陽少府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
如果你是文學(xué)愛好者,襄陽是你的必來之處。
12:00
在米公祠和習(xí)家池,感受文化的魅力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紀(jì)念的是宋人,始建于元朝。
在祠堂的中央,就是和襄陽緣分最久遠(yuǎn)的畫家——
米芾。
米芾是北宋的大書法家,米公祠是他的故居。這里有幾百座珍藏的遺墨石刻,還是庭院深深風(fēng)格的蘇式園林。
內(nèi)外處處透露著昔日的高級審美。
是體驗中國傳統(tǒng)生活美學(xué)的好地方。秋日有無數(shù)的金黃的銀杏,冬日落下的雪讓這里像是一幅幅古風(fēng)插畫。
盈盈一池清水,明凈動人,這說的是習(xí)家池。
歐陽修、米芾、曾鞏、杜審言等名家都曾經(jīng)流連于此,寫下關(guān)于這里的千古絕句,和米公祠一樣,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15:00
去北街,過一次當(dāng)?shù)厝说纳?
襄陽的鐘鼓樓,會傳出報時的鐘聲。
在北街,這里飛檐聳立的古宅錯落有致,有種穿越回上世紀(jì)的錯覺。
登上襄陽城頭眺望漢江,再找一家老茶館品一品茶,這就是襄陽老炮兒的悠閑午后。
19:00
去唐城,感受盛世長安
在襄陽,似乎總能找到一股與這座城市相符合的俠義之氣——
你敢承諾,我便應(yīng)承于你。
襄陽的唐城,是一座影視拍攝基地。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城的修建只是因為一句承諾。多年前,陳凱歌導(dǎo)演去到襄陽,有感于這里的文化底蘊深厚和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風(fēng)景,萌生了拍攝《妖貓傳》的想法。
唐城的老板向他許下承諾,要是你來拍,我就為你造一座“城”。
為了籌拍《妖貓傳》,陳凱歌導(dǎo)演的團(tuán)隊前后花了六年時間,在襄陽這座城里完美刻畫并還原了曾經(jīng)大唐盛世時的瑰麗,命名唐城。
美到成為了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引入漢水營造“八水繞長安”的格局。金庸先生寫襄陽“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這里便是能感受的好地方。
再說了,不打仗的襄陽也是人們心中一座美麗的城池。
電影拍攝完成后,唐城也被保留了下來。去襄陽游玩時,可以在里面體驗唐朝時襄陽的繁榮景象。
圖/豆瓣電影
22:00
去風(fēng)華路,吃宵夜
風(fēng)華路,是襄陽的一條小吃街。
這里全是餐飲店,說“十步一店”也不為過,從早餐到宵夜,從宜城大蝦、雙溝胡辣湯、肥腸面、汽水包到柳州螺螄粉……你想吃的都能找到。
走了一天,坐在街邊小店,聞著烤串冒油的香氣,這才是肆意又快樂的襄陽生活啊。
圖/公眾號“襄陽食記”
——
襄陽的萬千,可以是復(fù)雜的歷史,也可以是一碗簡單的牛肉面。
這是一座城市的味道,也是人們吃不的鄉(xiāng)愁。
一些不知名的小攤小店,也許就是眾多同好的美食據(jù)點。在等待的襄陽娃子們,在等待的是熟悉的味道,那是人們互相區(qū)分襄陽人與外地人的暗號,甚至還藏著本地人的某些執(zhí)著。
吸引人們來到襄陽的,不僅是歷史,還是城市的本身。
游覽歷史,大抵可選擇長驅(qū)直入,見識大開大合,那些歷史的煙云總讓人大開眼界、顛覆三觀。
瀏覽城市,不妨可以選擇曲折偏僻,只要這口老味道還在,襄陽人還在,城市便形在神在。
難怪自古大俠愛襄陽。畢竟,這座城市很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