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注意到有一個有趣的概念,叫:Growth Mentality,中文翻譯為“成長性思維”,感覺很有意思,也非常實用,美國很多學校在日常教學中都在提倡這種思想。所謂成長性思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用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各種問題、困難和挑戰(zhàn)。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心態(tài)決定命運。這話呢,雖然聽起來有點雞湯,但你觀察周圍朋友和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會覺得這話的確有些在理。面對同樣一個問題,每個人看待的視角不同,采取的行動不同,獲得的結(jié)果也會截然不同。
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具體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他樂觀、堅毅、柔韌的品質(zhì)也許更為重要。中國人把這些智力、知識以外的東西通通稱為“情商”,概念比較模糊。而國外教育界用“成長性思維”這個詞來定義這些品質(zhì),我感覺更加確切、有用。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事兒。
具體來說,什么才是 “成長性思維”呢?
大家看這張圖就知道了。這是一張在國外幼兒園和小學常常碰到的海報。對于小孩子來說,跟他講 growth mentality,他會直接忽視。而這張圖,讓他瞬間明白“成長性思維”這么高大上的一個概念。
所謂具有成長性思維,對于一個小朋友來說,就是能這樣看待問題:
我總是能比現(xiàn)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難,我能堅持
我能從錯誤中學習
我能去學任何我想學的東西
別人的成功能給我?guī)韱l(fā)
我覺得努力和態(tài)度非常重要
我喜歡挑戰(zhàn)自我 ...
呵呵,好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哦!
和成長性思維對立的就是所謂"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固定性思維的人會怎么看待問題呢?大概是這樣的:
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是個失敗者
我要么擅長一件事,要么就不會
遇到困難,我會選擇放棄
我不喜歡聽到批評
我不喜歡挑戰(zhàn)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界限
失敗的時候,會感到沮喪,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別人的成功,會讓我感到威脅 ...
總之,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兒,一個人心態(tài)好,夠努力,能堅持,事情多半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而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許多事情一成不變,甚至天注定,看不到努力和堅持的作用。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成長性思維和固定性思維的人,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這張海報是國外小學里老師上 Social Studies 這類課的時候,常常給小朋友展示的,用一個叫The Iceberg Illusion - 冰山幻想 的例子來幫孩子理解成功的要素,讓孩子明白,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經(jīng)歷的過程:堅持、失敗、犧牲、失望、好習慣、努力、專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在達到“成功”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水面下人們看不見的部分。在遇到“失敗、犧牲、失望 ..."的時候,成長性思維的人會努力、堅持、專注,坦然接受這些困難,繼續(xù)往前走;而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會把一時的困難當作永遠,選擇早早放棄。
感覺這張圖,應該給所有的孩子都看一看,比說一百個大道理管用。
成功這個詞兒往往被理解得很俗氣。好吧,咱們不談成功,就說孩子們每天都面臨的學習問題吧。
必須承認,很多孩子都會多少面臨“學習困難”問題,國外教育界有個專門的術(shù)語,把這叫 Learning Pit - 學習坑。
這個理論,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學習啊,從來不是一件一帆風順的事兒,不管是你對學的東西是否有興趣。比如小孩看別人打網(wǎng)球,覺得自己也很喜歡,好了,爸爸媽媽給找到了教練,開始學了,剛開始會很好奇、興奮,也有些緊張。學了一陣子后,會發(fā)現(xiàn):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好像太難了,我不擅長這個,其他小朋友比我打得好多了,我想放棄了…
這個階段,幾乎每個人學任何東西都會經(jīng)歷,這就是個“坑”。
這時候,具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大概會是這樣對待這種情況的:我再試試看吧,也許我能找些人幫幫忙,我好像有點感覺了,嗯,終于有進展了,哈哈,我當初沒有放棄是對的,成功啦!
這就是跨過了“學習之坑”。
而缺乏成長性思維的孩子,就比較容易掉進坑里,沒跨過這個階段就放棄了,這會很可惜。
那么平時我們怎樣幫小孩培養(yǎng)成長性思維呢?
國外老師和家長總結(jié)了三個基本點:
1、用 YET - “尚未”大法 鼓勵孩子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舉個例子,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那兒的學生畢業(yè)前要通過一系列課程考核,如果某一門課沒有通過, 成績就是“not yet”(暫未通過)。這個做法非常絕妙,因為,如果某門課的成績是“failed”不及格, 學生會想:我失敗了,完了。但如果成績是“not yet”,孩子會明白,學習沒有到此為止, 應該繼續(xù)努力,爭取下次通過。
比如,如果有一天小孩垂頭喪氣地告訴你 “我學不好數(shù)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 yet,意思是:你只是還沒有把數(shù)學學好 ...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個很有影響力的TED演講,題目就叫 “The Power of Yet" ,上面提到的芝加哥高中實驗就是來自這個演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符合成長性思維的 Yet 帶來的心理暗示非常強大。運用yet這個詞,小孩會懂得: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jīng)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這位心理學家還出過一本書,叫《看見成長的自己》,專門論證了這個問題(今天在公眾號留言區(qū)(注意,不是本文評論區(qū)),回復 “成長性思維”,有機會訪問這本書的電子版,供臨時參考)。
2、鼓勵小孩多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
所謂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 (換個說法,換種思維)是掛在一個美國小學教室的海報,很形象,把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做了形象的對比,學生經(jīng)??吹竭@些,會得到很強的心理暗示。
下面這張大家看得比較清楚一些,也是兩種思維對比。兩張紙條貼在一起,下面白色是固定性思維語言,彩色的是成長性思維語言。我感覺這種對比方式很容易照著做,不妨在家里和小朋友試試看!
比如,
我數(shù)學不行 VS. 我要訓練我的數(shù)學能力
我放棄了 VS. 我得想點招兒 ...
這太難了 VS.我需要多花點時間和力氣 ...
我不可能和她一樣優(yōu)秀 VS. 我看看她有哪些方面可以學一學的
這個不太可能做得更好了 VS. 我還是可以做得更好,繼續(xù)努力
不好,出錯了 VS. 沒事兒,吃一塹,長一智
3、特別注意一點,就是我們要學會科學地稱贊小孩
這個問題,已經(jīng)有很多文章討論過了。總之,不要輕易贊美孩子的聰明,而是要贊美他的認真、勤奮、堅持和努力。前面提到的德韋克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情況是這樣的:
科學家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智商測試,而后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jié)果。
實驗組一(稱贊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shù),你真聰明?。?/div>
實驗組二(稱贊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shù),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shù)。
稱贊完了之后,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
現(xiàn)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其中,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而最后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shù)被稱贊了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zhàn)自己身上“天賦孩子(Gifted Child)”的標簽。而被稱贊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總之,好的稱贊方式,會特別重視過程,讓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愿意不斷進行自我挑戰(zhàn),培養(yǎng)他們的成長性思維。
兩年前我們推薦過一個著名的TED演講,叫怎樣預測一個學生是否會成功?演講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她的結(jié)論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意志力(grit),而意志力這玩意兒并不是靠能吃苦就可以獲得的,最終還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心態(tài),也就是他是否具備一些成長性思維,能在遇到困難時看到事物變化的可能,相信自己堅持和努力的作用。
怎么樣,這種思維夠正能量吧?和孩子一定去試試看!
來源:小花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