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螞蟻花唄的一則廣告引起爭議。
一位施工隊長給女兒過生日,文案非常溫馨:
“一家三口的日子 再精打細算 女兒的生日 也要過得像模像樣”
但重點是這個像模像樣的生日,得靠父親“借錢”來實現(xiàn)。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張廣告圖會是什么感受,但我想,如果我是一位囊中羞澀的父親,是不是感受到突如其來的壓力,仿佛被暗示“不是合格的父親”?
除了借錢給女兒過生日,這系列廣告還有:
畢業(yè)生借錢旅行;
外賣員借錢上成人本科;
年輕人賺錢太辛苦,借錢請家人吃飯;
年輕人請客做東,要借錢吃頓好的才有面子?
(圖源知乎@伐樹得福薩)
快遞員借錢買樂器追夢;
最諷刺的一張是,職場新人借錢買大床,做的夢也更大……
從畢業(yè)生、職場新人到工作多年的快遞員、施工隊隊長,從自我的享受到為親情、友情付出,這則廣告確實讓不同的群體看完會有“用了我的產(chǎn)品,生活會更好”的錯覺。
種種場景看似溫情,很多網(wǎng)友認為背后傳遞的價值觀是極其扭曲的:
寧愿精致窮,也不能放棄消費享樂。
超前消費能買來溫情和體面。
這其實和近年流行的一種教育觀念很像: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其實這句話的原話不是這樣的,而是“對國家來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對家庭來說再富也要窮孩子”,也就是說,國家再窮教育預(yù)算也應(yīng)該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絕對不能讓孩子揮霍。
但在消費主義的誤導(dǎo)和升學(xué)擇校的焦慮影響下,不少父母害怕自家孩子在物質(zhì)、精神層面落后于別人家的孩子。
殊不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金錢觀的教育其實是價值觀的教育。
調(diào)查顯示,孩子的金錢觀大約在5歲開始發(fā)展,而消費觀則是更早就有了,從看到父母消費,孩子就知道了以物換物的概念,慢慢形成自己的消費觀。
如果我們輕信了廣告中的“消費帶來美好生活”,不難理解為什么新聞上頻頻出現(xiàn)“偷偷用家長賬戶充值游戲”“孩子瘋狂砸錢追星”“為了攀比到處找同學(xué)借錢”……
或許有些家長反對孩子這么小就接觸商業(yè)、理財這么“銅臭”、“高大上”的內(nèi)容,但金錢觀、財商的教育不是為了理財而學(xué)理財,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對金錢的正確意識,“了解自己的決定可能會產(chǎn)生的后果,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盡早養(yǎng)成受益終生的金錢觀。”
換句話說,與其教孩子省錢,不如教孩子聰明“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