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古天樂的《明日戰(zhàn)記》就深陷賣慘營銷爭議
賣慘式營銷、胸口碎大石式營銷、自爆型營銷、自黑型營銷……
一部電影,仿佛只要有強情緒、適合做短視頻,就能包裝成好作品 。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票房一路走高,觀眾們很無奈:一天上一當,當當不一樣。
過去,人們看電影,看中的恰恰是相對長的敘事時間里,故事的節(jié)奏、人物的轉變、內容的深度......這是電影藝術獨有的優(yōu)勢。
電影利用短視頻去宣發(fā),本身無可厚非。但強行從電影中,拼湊、挑選出符合短視頻風格的高光片段、聳動鏡頭、短平快的情緒爆炸……必然會水土不服。
觀眾在巨大落差下感到“被詐騙”,也是自然而然。
就在最近,社交平臺上有個熱門話題:你在電影院,看過最爛的一部電影是什么。
提名原因中,有電影拍的不如短視頻好看,有的搞笑片毫無笑點,“因禍得福,失眠問題倒是在電影院治好了”。
答案中,更有票房超10億巨制“營銷越多,翻車越狠”,被評:從電影院走回家,一路破口大罵,這輩子看過最爛的電影 。
就在不久前,觀眾們還嫌棄五分鐘電影解說的短平快,抱怨“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帥”的解說模式毀掉了電影的內涵。
看如今的影片,預告拼拼湊湊,角色零零碎碎,配上慢放鏡頭和BGM,加起來可能才值5分鐘。
泡沫戳穿了?不要緊,票錢已經(jīng)到手,反正也不指望你二刷。
好的作品,值得用各種方式讓所有人看見。而對于其他,觀眾們看完了,怕是最終也只能說一句:確實要提高反詐意識。
“有效填補市場空白,豐富觀眾選擇”還是“反正干完這一票就撤”,觀眾分得清。
輿論的反噬,終究會讓時間給出答案。
來源:鳳凰網(wǎng)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