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得(第二百六十五集)
羅國正
(2024年8月)
3216、近代文學家王鐘麒是安徽歙縣人。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今日想救國“不可不自小說始,不可不改良小說始”。
2、“夫小說者,不特為改良社會,演進群治之基礎,抑亦輔德育之所不迨者也。吾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心耳,惟小說則能使極無公德之人,而有愛國心,有合群心,有保種心,有嚴師令保所不能為力,而觀一彈詞,讀一演義,則感激流涕者。”
3、主張總結(jié)古典小說的經(jīng)驗,以求新時代“小說革命”。
4、求治小說創(chuàng)作的良方:“士之不得志于時而能文章者,乃著小說,以抒其憤。”
5、認為《水滸傳》是“社會主義小說也”;《金瓶梅》是“極端厭世觀之小說也”;《紅樓夢》是“社會小說也,種族小說也,哀情小說也。”
王鐘麒特別強調(diào)小說對社會的改良和推動作用,認為小說可以促進國力的崛起。他甚至過分夸大文藝的作用,這都反映出他的社會學的小說美學觀點。
3217、現(xiàn)代音樂美學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縣人,出身于進士、鹽商家庭。190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開元寺。他的主要美學觀點有:
1、“通俗之藝術品,應以優(yōu)美柔和之情調(diào),令閱者生起凄涼悲憫之感想,乃可不失藝術之價值。”“更就感動人心而論,則優(yōu)美作品,似較殘酷之作品感人較深。因為殘酷之作品,僅能給人一時猛烈之刺激。若優(yōu)美之作品,則能耐人尋味,如食橄欖然。”
2、他認為不同審美對象有不同審美要求,創(chuàng)作要有針對性滿足情感趣味的審美需要。
3、“朽人之意,以為此書須多注重未信佛法之新學家一面,推廣贈送。故表紙與裝訂,須極新穎警目,俾閱者一見表紙,即知其為新式之藝術品,非是陳舊式之勸善圖畫。”“表紙與裝訂,倘能至新穎、美觀奪目,則為此書之內(nèi)容增光不小,可以引起閱者滿足歡喜之興味。”
4、“攝影甚美,可喜。山房建筑,于美觀上甚能注意,聞多出于石禪之計劃也。石禪新居,由山房望之,不啻圖畫。(后方之松樹配置甚妙)彼云:‘曾費心力,慘淡經(jīng)營’良有以也。”
李叔同的作品,被不少人評為具有“大音希聲”,自然清朗、蘊藉渾樸的審美情味。他注重作品情調(diào)與審美接受的統(tǒng)一,創(chuàng)作要注意滿足不同欣賞者的個性審美情感的需要,以求達到此境界,其藝術構(gòu)思是有很大的艱苦性。我認為,其實,只要你能追求眾生普遍認為是真、善、美的境界的真理,并能以優(yōu)秀的藝術語言闡述,就自然得到很多審美者的認同,無須去專門特意顧及個性的欣賞者,也必然成功。
3218、現(xiàn)代文學家、思想家、中國新文學主要奠基人之一魯迅(1881-1936),是浙江紹興市人。他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占最大領土的作家”。不少學者將魯迅的美學觀點發(fā)展分為多個階段,我基本上贊同這個觀點。下面我將魯迅三個階段的主要美學觀點列出:
一、魯迅早期的主要美學觀點(1907-1918)
1、批判孔子為代表的“思無邪”。他說:“其頌祝主人,悅媚豪右之作,可無俟言。即或心應蟲鳥,情感林泉,發(fā)為韻語,亦多拘于無形之囹圄,不能舒兩間之真美。”
2、蓋凡有人類,能具二性:一曰受,二曰作;藝術美必須有三個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
3、藝術真諦在“發(fā)揚真美,以娛人情”。
4、詩有“爭天拒俗”之力,“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
5、“直語其事實法則”,“使觀聽之人,為之性感怡悅”,是藝術的重要審美特性。
6、受梁啟超“政治小說”論影響,主張藝術有“不用之用”的社會價值。
二、魯迅中期的主要美學觀點(1918-1927)
7、認為文藝在“無所為”下面存在“有所為而為”的性質(zhì)。
8、提倡“為人生”、“改良這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
9、注重“真善美的理想”和藝術審美的特性。
10、認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變簡的一支流。”
三、魯迅后期的主要美學觀點(1927-1936)
11、“美的愉樂的根抵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
12、“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美則憑直感底能力而被認識。”“享樂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分析而被發(fā)現(xiàn)。”
13、對典型塑造的方法是“形神俱似”。使讀者“疑心到像寫自己,又像寫一切人”。
14、“美的圈”、“真實的圈”、“前進的圈”,審美價值的獨立性,具有藝術批評的標準。
魯迅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四個方面:在學校學習和在家讀書,在多個著名的大學教書、文學創(chuàng)作、參加或發(fā)起重要人物組成的相關組織和活動。其中主要成就突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這與他的理念確認文學有社會功能,為人生而創(chuàng)作,以文學救國,用文學推動社會的進步有直接聯(lián)系。魯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是豐富多彩的,涵蓋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多種文體。他的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和眾多內(nèi)容廣泛的雜文等等確立了他在文壇上的崇高地位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魯迅的美學觀點比較直白,很多讀者一看就明,加上長期以來多方面有對魯迅的文章、思想有不少評論,比較深入人心,我就不一一作出評論。這里我只提出一些見解:魯迅重視審美的社會功能,提出了功用與美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他主張用塑造出“形神俱似”的方法,來刻畫出典型人物,使之帶有感染力和普遍的反省意義。他承認審美價值具有獨立性。他很多作品是將現(xiàn)實的、理性的所指,提煉出感情的、藝術符號的能指。在他那個年代,當封建社會里的所謂理性、關系、利益,不少已走向了僵化、同質(zhì)化時,魯迅主要以文學藝術的方式吶喊,希望打破現(xiàn)狀陳舊腐爛的格局,以喚起人們對社會、人性進行審美的糾正,他甚至有些過激的提法,以求人們能誠、善、美、偉、強、力、敢、為的狀態(tài)。他堅持著藝術的“真善美”理想。
3219、雖然歷史和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大量這樣的情況:前現(xiàn)代社會中,現(xiàn)實與藝術被視為同屬于現(xiàn)實領域;在現(xiàn)代社會里,被視為現(xiàn)實屬于現(xiàn)實領域,藝術屬于藝術領域;到了后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和藝術被視為都屬于藝術領域。這就涉及到所指與能指的關系與認識、理解等問題。其實,所指與能指之間是充滿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關鍵是在從什么范疇、層次、角度、預設的邏輯起點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模仿理論認為,藝術是對現(xiàn)實的模仿。他把藝術歸于能指領域。其實在他的理論中,現(xiàn)實也屬于能指。因為,他認為現(xiàn)實是對理念的模仿。也就是說,理念是所指,藝術只是模仿能指的能指。我始終認為,如果把事情都徹底地追根溯源,客觀事物和規(guī)律,宇宙間一切的存在是源頭上的所指。歷史大量的事實卻這樣證明:很多建筑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在意念中是將他們的設計藍圖作為所指,而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時,這現(xiàn)實是能指。很多政治家、思想家、宗教家、軍事家、藝術家等等,也是這樣的思路。思想家、文學家、畫家都想自己的思想、作品作為模范的標本,作為所指,讓更多的人都模仿、學習,產(chǎn)生更多的能指。由此可知,所謂的所指與能指,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重點在注意具體主體所站的立場和以什么為邏輯起點。
3220、在充滿浮表、藝術感圖像的符號世界里,大量的所指和能指,人是很容易眼花繚亂。應該冷靜下來,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并問問自己,自己真切需要什么?自己只能得到什么?人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3221、意指常常帶有所指和能指。藝術創(chuàng)作多用朦朧的意指。意指有隱喻性質(zhì)。意指既可以顯現(xiàn)了所指和能指的有機聯(lián)系和中間的變量,又可以在人們的思維處于所指的鏈條和能指的鏈條上來回滑動。它們?nèi)咧g存在著或隱或現(xiàn)的重疊部分,為藝術創(chuàng)作留出了自由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強化了藝術品的形成過程和內(nèi)涵,使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既有的“給定”,而是逐步的“生成”。所指、能指、意指要在特定的事物結(jié)構(gòu)中才呈現(xiàn)出作用,而藝術作品的海洋里,都必定為它們留有位置。它們,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分析、研究的對象,也是心理、藝術審美、鑒賞、探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222、近代文學家、學者劉師培,是江蘇儀征縣人,人生經(jīng)歷曲折復雜,享年只有35歲。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認為“真”與“美”是兩種屬性。
2、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行為發(fā)生變化,從“賤美”走向“貴美”,從“征實”走向“飾觀”。
3、“古人之于物也,貴真而賤美;后世之于物也,貴美而賤真”。“貴真者近于征實,貴美者近于飾觀。”
4、他提出“美術學”的概念,指出“徒尚飾觀,不求征實,而美術之學遂與征實之學相違”。“美術者,以飾觀為主者也。既無飾觀為主,不得不遷就以成其美。”
5、“文以藻繢成章為本訓”。
6、“阮氏《揅經(jīng)室集》列《文言說》,以麗詞韻語為文言,又征引六朝文筆之分以成其說。”“故魏晉六朝,悉以有韻偶行者為文,而昭明《文選》亦以沈思翰藻為文也。”
7、認為文的特質(zhì)是:秩然有章、光融、華麗、修辭、對偶、聲律等。“一奇一偶謂之文”。
8、“反璞歸美”,“舍文從質(zhì)”,“力守老聃之論”。是摒棄偶體,崇尚奇詞。
9、他將“樸拙”與“性情”相對立。
10、他注意到“空疏”和“奇詭”的兩種審美傾向。“及乾、嘉之際,通儒輩出,多不復措意于文;由于文章日趨于樸拙,不復發(fā)于性情,然文章之征實莫盛于此時。”“特文以征實為最難,故枵腹之徒,多托于桐城之派,以便其空疏。其富于才藻者,則又日流于奇詭。”
劉師培短暫的一生,留下了不少美學的觀點,著述也豐,是一個有才氣的人。這可能和他童年時在母親李汝諼的培養(yǎng)相關。首先,他8歲就開始學《周易》辯卦,養(yǎng)成了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然后再讀四書(主要是應付科舉)和從事其它。這樣的學習次序、內(nèi)容,對人的成長有怎樣的影響?非常值得教育學、人才學、人生美學、方法論等的研究。劉師培一生有不少污點,后來出事了,章太炎、蔡元培也為他求情,孫中山親自免了他的罪,之后在高校任教。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其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華。由于他的美學觀點自身存在著矛盾,其中有的觀點,又同他所處的時代和他充當?shù)挠行┙巧g也有深刻的矛盾,加上他娶了個過于強勢的妻子,這些都會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是導致他短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如此,他對美學是有一定貢獻的。
劉師培在1919年任《國故月刊》總編時,反對新文化運動。他認為真與美是兩種不同的屬性,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將從“賤美”走向“貴美”,從“征實”趨于“飾觀”。他好像預感到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的出現(xiàn),人們的審美會普遍在浮表于符號式而不顧內(nèi)質(zhì)的能指上。其實,這是很多人熱衷于攀比、愛慕虛榮來裝扮自己的現(xiàn)象,這都是從精神和物質(zhì)上不夠?qū)嵙Φ姆从?。有充足實力的人們是從?nèi)到外,是另一番景象。他的這些認識,也為他提出了“美術學”概念奠定了美學思想的基礎。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里的“文筆”觀點,力主阮元的文言說,強調(diào)“有秩之章”和光融、華麗、修辭、對偶、聲律、“一奇一偶”,把拙樸與性情相對立等的為文特性。他注意到近代文學 派別之間流于“空疏”或近于“奇詭”的現(xiàn)象,他又陷入拙樸、性情、文藻、舍文從質(zhì)等的矛盾之中,而未得其善解。但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區(qū)分,是具有美學價值的。
(待續(xù))
(本集責任編輯:詹鄧 嚴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