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原本只是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耗巨資興建的佛塔。
錢俶畢生崇信佛教,統(tǒng)治兩浙期間,于境內(nèi)造經(jīng)幢,刻佛經(jīng),興建寺院寶塔不計其數(shù),如重修靈隱寺,創(chuàng)建永明禪寺(今凈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等,此外還修建了煙霞洞、慈云嶺、天龍寺、飛來峰等幾處南方地區(qū)少見的石窟造像。在他為王的短短三十一年間里,杭州的寺院佛塔數(shù)目驟增,使杭州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南佛國”。
據(jù)文獻及出土碑物考證,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供奉“佛螺髻發(fā)”而建,初名“皇妃”塔。北宋開寶五年(972)開建,太平興國二年(977)完工,宋宣和、明嘉靖兩次遭火焚,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廢墟。2000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fā)掘,遺址出土了眾多石刻佛經(jīng)、銘文磚、建筑構(gòu)件及佛教遺物,吳越國王錢俶手書的《華嚴經(jīng)跋》及南宋《慶元修創(chuàng)記》殘碑,是解讀雷峰塔身世的重要史料。地宮出土七十七件(組)編號器物,供奉“佛螺髻發(fā)”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鎏金銀墊、盒、腰帶等金銀器放置在鐵函內(nèi)。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玉善財童子像形神俱佳。“光流素月”瑞獸銘帶鏡,鏡面鏨刻精美的線刻畫,為后世留下了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
雷峰塔塔基、底層塔身保存完好,為吳越國后期典型的套筒式回廊結(jié)構(gòu)。雷峰塔地宮為目前唯一科學發(fā)掘的五代時期佛塔地宮,出土器物體現(xiàn)了吳越國金銀器、玉器、銅器制作的較高工藝水平,為研究五代時期佛塔形制、地宮構(gòu)造,了解吳越國歷史、佛教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五代十國吳越國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由塔座、塔身、山花蕉葉、塔剎等組成,每個部分捶揲成型,整體接合。塔座方形,下有底板,每側(cè)以壸門、小佛像相間裝飾。塔身方形,四面鏤刻佛本生故事,每面一個,分別為薩埵太子舍身飼虎本生、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本生、快目王舍眼本生及月光王施首本生,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只大鵬金翅鳥。塔身的最上層用忍冬及獸面紋作裝飾。從塔身鏤空處可見里面盛裝金質(zhì)容器(金棺),記載中的"佛螺髻發(fā)"應(yīng)供奉其中,由于塔身沒有打開,金棺的形制、大小及內(nèi)部情況不明。四角的山花蕉葉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跡的佛傳故事畫面共16幅,如無憂樹下誕生、尼連河邊苦修、鹿野苑里說法等等,背面捶揲佛祖坐禪、說法等形象。塔剎由剎桿、五重相輪和頂部的火焰珠、寶瓶等構(gòu)成,塔剎的底座裝飾十二朵覆蓮,五重相輪上飾忍冬、連珠紋,底輪最大,往上漸收。